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十大创新”日照在行动:民生改善创新之“无废城市”

2022-12-15 21:08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无废城市”建设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对于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碳达峰...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无废城市”建设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对于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东港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精致城市建设,着力打造“无废小区”“无废乡村”“碳汇绿地”“无废河湖”四个样板,取得积极成效,被生态环境部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建立惠民引导服务机制,打造“无废小区”。按照示范引领、因地制宜、协同分类的工作思路,探索运用智能化设备和手段,实现城市小区撤桶并点、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显著提升,目前已在27个社区、106个小区中开展示范创建,覆盖人口约18万人。一是打造宣传引导阵地。在垃圾分类投放点设置宣教中心,配套分类指南宣传栏,提升居民知晓率、参与率。招募小区拾荒老年居民组建专职值守队伍,对垃圾投放现场指导、二次分类,有效提高准确率。二是用好利益激励杠杆。建立有偿兑换机制,安装智能垃圾分类柜,居民扫码注册后,对应投放即可换取积分,兑换各类生活用品;也可将垃圾投入智能垃圾分类房,由工作人员称重计价,现场兑付,提高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优化便民服务水平。针对废旧家具等不易搬运的大件垃圾,开通热线电话,委托相关企业“上门回收”,解决群众跑腿费力问题。

建立资源循环利用机制,打造“无废乡村”。在涛雒镇小草坡村等14个村居先行试点,探索实施可回收物、可堆肥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与建筑垃圾“4+1”垃圾分类模式,助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相关工作经验被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文推广。一是集中准确收集。为每户村民配置绿、灰两色垃圾分类收集桶,分类盛放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村保洁员每日定时定点上门收集、二次分拣,严防混投混收,确保分类准确。二是就近高效处理。通过村集体自筹、企业赞助、政府补助等方式,依托村外空闲地块,建设易腐垃圾处理再利用站,配齐易腐垃圾预处理、腐化仓、水平防渗、再利用等设施,由第三方负责运维管护、乡镇街道补贴费用。三是资源循环增值。使用“预处理+厌氧反应”工艺,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分拣、破碎、混合等预处理,采用黄土封堆、堆沤,产出物经筛分后运至田头进一步腐熟生成“土杂肥”,以小草坡村为例,一年可产肥料约20吨,实现“变废为宝”。

建立问题协同治理机制,打造“碳汇绿地”。在全国率先探索运用“碳汇”模式开展城市裸露土地治理,全区11块约47万平方米裸露地块蝶变“花海绿廊”,相较传统的绿网覆盖模式节约成本2/3以上。一是推动技术创新。改变市政污泥传统焚烧处理方式,引入东北大学技术研发团队,创新采用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碳排放仅为传统方式的1/7,在能耗污染降低的同时,实现处置效率、处理能力双提升。二是妙用再处理污泥。污泥处理后的发酵物具有腐熟度高、含水量低、氮磷留存高等优点,将发酵物与低品质建筑渣土等混合调配成花卉用土,施加在裸露土地上,有效解决花草“播而不出”“绿而不活”的问题。三是优选植被品种。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根据本地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选用具有多年生、根系发达、耐旱耐寒等特点的花草进行试验,最终选定狗牙根等“十花六草”。精心设计花草组合方案、打造常绿景观带,让裸露土地块变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桃花源”。

建立专项攻坚推进机制,打造“无废河湖”。深入开展水环境治理提升行动,探索形成“管网改造+河湖管护+景观打造”的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治理模式,东港区获评国家级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日照水库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一是清零雨污合流管网。实施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工程,对527个小区、65个企事业单位、62条道路实施改造,完成38公里市政雨污管网改造任务,实现“污水进厂、雨水进河、各行其道”。二是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全省首个区县正科级河湖管理保护中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委托专门企业负责养护管理,有效压实河湖管护主体责任,解决权责不清、力量薄弱等问题。建立河湖智慧化管理平台,对小型水库统一安装大坝照明设施、雨水情自动监测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汛情水情、水毁库坝、偷排偷放、河湖保洁等情况。三是坚持全民共建共享。对城区河道内304个入河排水口设置标有地址、监督电话、编号的“身份证”标志牌,方便市民实时监督,源头管控排河污染物。充分注重亲水性和原生态景观特色,精心打造沿河景观公园,建设多处休闲娱乐广场,配套设置橡皮坝、绿道、健身器材等设施,实现了人水和谐共生。(日照改革政研)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