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史上最全《生活大爆炸》片头曲解析(共114幅逐帧介绍)

2022-12-17 10:33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最後更新於2019年7月4日,文未有多個彩蛋,歷時一個多月才碼完。 (全文巨長,圖超兩百,嚴重殺貓,爪機...

最後更新於2019年7月4日,文未有多個彩蛋,歷時一個多月才碼完。

(全文巨長,圖超兩百,嚴重殺貓,爪機慎入)

————我是分割線————

前言:

關於片頭曲的逐幀解析,中文世界乃至全球網路的資料都多有殘缺或謬誤,筆者在查閱多方的基礎上重新刊合修訂,片頭曲總幀幅共114張,知識參考多數源於維基百科和網路各類匯總等。此外插入一些相關性的內容及些許個人看法,部分鏈接需要梯子,點不開的請自行尋找工具,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最後,筆者能力有限,文中若有謬誤,煩請指正。

(原貼在豆瓣號更新中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193567/edit

一百一十四幅畫卷,時間跨越宇宙起源至今為止,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階段;(下文的順序不是絕對遵照片頭曲的順序,出於編排方便,有少部分的順序做了前後調整)

01-04幅:宇宙起源-約42億年前

05-13幅:生命起源-恐龍滅絕(約6600萬年前)

14-19幅:史前時代

20-39幅:約信史時代至中世紀

40-82幅:大航海時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

83-114幅:二戰後的技術大爆發至今日

————分割線————

第一幅:宇宙大爆炸

引述自維基百科:大爆炸(Big Bang)是描述宇宙的源起与演化的宇宙学模型,这一模型得到了当今科学研究和观测最广泛且最精确的支持。宇宙学家通常所指的大爆炸观点为:宇宙是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演变而来的。根据2015年普朗克卫星所得到的最佳观测结果,宇宙大爆炸距今137.99 ± 0.21亿年,并经过不断的膨胀到达今天的状态。

大爆炸理論

大爆炸理論(The Big Bang Theory )即是我們這個世界一切的起源,也是本劇的名稱,一切從無序走向有序,生命歷經百億年的發展,構成了如今我們眼中繽紛的世界,雖常常感歎人生百年在漫長的時間長河裡不過是彈指瞬間,但又常自我慰曰:能有此間,就已經是一種莫大的幸運。

第二幅:銀河系

引述自維基百科:银河星系(古称银河、天河、银汉等),是一个包含太阳系的棒旋星系。直径介于100,000光年至180,000光年。估计拥有1,000亿至4,000亿颗恒星,并可能有1,000亿颗行星。太阳系距离银河中心约26,000光年,在有着浓密气体和尘埃,被称为猎户臂的螺旋臂的内侧边缘。在太阳的位置,公转周期大约是2亿4,000万年。从地球看,因为是从盘状结构的内部向外观看,因此银河系呈现在天球上环绕一圈的带状。

納米比亞的夜空

可惜在城市燈光密集的東亞地區,尤其是沿海發達地帶,肉眼已經觀測不到銀河,據說在西非納米比亞的沙漠地帶是極佳的場地。(土豪旅遊可以看這裡https://www.hhtravel.com/product132618s2

第三幅:太陽系

引述自維基百科:太阳系是一个受太阳引力约束在一起的行星系统,包括太阳以及直接或间接围绕太阳运动的天体。在直接围绕太阳运动的天体中,最大的八颗被称为行星,其余的天体要比行星小很多,比如矮行星、太阳系小行星和彗星。太阳系的形成大约始于46亿年前一个巨型星际分子云的引力坍缩。太阳系内大部分的质量都集中于太阳,余下的天体中,质量最大的是木星。

我們常看到的太陽系模型是中間一個太陽,外圍是九個星體環繞之,但真實的太陽系模型,估計會顛覆大部分人的常識,可以參考《太阳系真实尺寸》

钱龙:太阳系真实尺寸429 赞同 · 73 评论文章

第四幅:地月系

引述自某百科: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体,因此一般把地月系的运动描述为月球对于地球的绕转运动。然而,地月系的实际运动,是地球与月球对于它们的公共质心的绕转运动。地球与月球绕它们的公共质心旋转一周的时间为27天7小时43分11.6秒。

同樣地,現實中的地月距離尺寸,估計也會顛覆大部分人的常識;

第五幅: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

引述自維基百科:有丝分裂(mitosis)是真核细胞将其细胞核中染色体分配到两个子核之中的过程。细胞核分裂后通常伴随着细胞质分裂,将细胞质、细胞器与细胞膜等细胞结构均等分配至子细胞中。

前四幅的時間跨度是約138億年宇宙誕生至生命起源之前(2017年,科学家在加拿大魁北克发现42.8亿年前的微体化石,认定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证据)。至於生命如何起源,迄今仍然是個謎,第五幅直接用有絲分裂作為生命的起點,其實是有失嚴謹的。但大概也是受多年的生物學科普影響,導致大眾對生命起源的刻板印象,就是類似於這樣的圖,所以.......

S02E06霍華德推測謝耳朵的繁殖方式是有絲分裂

B站有短視頻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1982769

第六幅:蛔蟲染色體的有絲分裂(放大200倍)

引述自維基百科:染色体(chromosome)是真核生物特有的构造,主要由双股螺旋的去氧核糖核酸和5种被称为组蛋白的蛋白质构成,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遗传物质深度压缩形成的聚合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由染色质组成)。

本圖未找到出處,只能參考https://www.canva.com/photos/MAC775z67QI-ascaris-bivalent-mitosis-magnified-200x/,此圖的目的主要還是從微觀視角來講述生命繁殖的基本原理;

第七幅:放射蟲(寒武紀)

引述自維基百科:放射虫亚门(学名:Radiolaria)又名放线虫,为海中浮游生物,有如球形对称,带有硅壳,壳上有美丽的花纹。

放射蟲主要產於寒武紀的熱帶海洋中,引用它,大概是想表述生命的早期形態,本圖同樣未找到出處,只能參考https://www.gettyimages.ca/detail/photo/radiolaria-magnified-200x-royalty-free-image/86808409

PS:寒武紀(Cambrian)是显生宙的开始,距今约5亿4千1百万年前—4亿8千5百万年。这个名字来自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古代地名罗马名称“Cambria”,该地的寒武纪地层被最早研究。中文名称源自旧时日本人使用日语汉字音读的音译名“寒武纪”

第八幅:基拉韋厄火山(夏威夷)

引述自維基百科:基拉韦厄火山(Kīlauea)是夏威夷岛上的五个盾状火山之一。是目前世界上观光客流量最大的火山,也是最活跃的火山。根据统计,在20世纪内,该火山就喷发了52次。

“基拉韦厄”在夏威夷语中的意思是“涌出”或“冒出”(当地人认为基拉韦厄火山是火山女神的驻地),形容这个火山经常涌出岩浆。

該圖出處是一本書的封面圖https://www.amazon.com/o/ASIN/0791089320,引用火山爆發的場景主要是表述地球的歷史(40亿至38亿年前):重型星体撞击时期,蒸气由地壳里逃出,而更多的气体由火山内释出,从而形成了第二道大气层。这道新的大气层可能包含了氨、甲烷、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气与其他含量较少的气体——這些自然現象不單形成了有利於生命存在的環境,甚至是促成生命誕生的直接原因!!

想了解地球演變歷史的可以參考這個科普系列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DczNzQ3Nw==&mid=2247485130&idx=1&sn=74a8d02b92b11ff0d54436a70af9b8e6&chksm=e9170b60de6082760ffdbe05985ba6ff1b84626ae90aa47e41e4eeb343e52b51d12934eaa37e&scene=21#wechat_redirect

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的官網,有興趣可以看看https://www.nps.gov/havo/index.htm

同樣地,土豪隨便點https://www.hhtravel.com/product122541s2

第九幅:桫欏(史前蕨類)

引述自維基百科:桫椤(Cyathea spinulosa),又名台湾桫椤、桫椤树、树蕨、蕨树、水桫椤、刺桫椤、大贯众、龙骨风、七叶树、蛇木,是一种桫椤科蕨类植物,有“蕨类植物之王”赞誉。

引用蕨類的桫椤作為代表植物類的代表,是為了講述植物已經從海洋(藻類)成功登陸並繁茂發展(同時期的動物代表則是同樣成功登陸的兩棲爬行動物,將會在下一幅出現)

第十幅:蠑螈(兩棲動物)

引述自維基百科:蝾螈是通常颜色鲜艳的中小型两栖纲有尾目动物,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地中海沿岸)。

引用兩棲爬行類的代表蝾螈,講述了動物也成功地從海洋走向陸。

第十一幅:加拉帕戈斯群島-海鬣蜥

引用自維基百科: 海鬣蜥(Amblyrhynchus cristatus),又名加拉帕戈斯海鬣蜥或钝鼻蜥,是仅出没在科隆群岛的特有物种,独有在海中生活及觅食的能力。它们分布在群岛的所有岛屿上。它们主要栖息在岩石海边,但也会出没在沼泽及红树林。

未找到出處,但能辨析出這是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特有物种(世界上唯一可以適應海洋環境的陸地蜥蜴),因其獨特的驚悚外形,筆者最有印象就是各類哥斯拉的片頭,或者牽扯到核輻射變異的場面,都少不了這傢伙的客串(引用這個圖片大概是為了響應上一幅的爬行類動物)

另外不得不提一句,在生物進化史上,加拉帕戈斯群島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1835年的達爾文開啟了環球考察旅行,正是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獨特生態環境的啟發下,構思了《物種起源》。時至今日,加拉帕戈斯群島在大力開發本土的特色旅遊,其中的達爾文與進化論起源的主題,仍讓世界各地的生物學愛好者們趨之如騖!土豪可以了解一下:https://www.hhtravel.com/product131622s2

對加拉帕戈斯群島感興趣的,BBC有一部專題紀錄片值得推薦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147083/

第十二幅:素食恐龍

引用自維基百科:恐龙(Dinosauria)的通称,包括了已灭绝的非鸟型恐龙(英语:Non-avian dinosaurs,又称非鸟恐龙)及现生的鸟类,是出现于中生代多样化优势陆栖脊椎动物,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大部分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中绝灭,仅有幸存“鸟型恐龙”(英语:Avian dinosaurs),即现今的鸟类存活下来。

說實話,要憑這個簡單的素繪,極其不甚寫真的比例,要辨識出這是什麼種類的恐龍頗有難度,只能知道這是一種食草性的恐龍,所以具體內容暫時略過,我們唯一確定的,由於未知的某個原因,這些恐龍在大約6500萬年前全都滅絕了;

第十三幅:劍龍&(梁龍??)

引用自維基百科:剑龙属(Stegosaurus)草食性四足动物,是装甲亚目剑龙下目的一个属。属名为Stegosaurus,源自希腊文中的στέγος-(stegos-;指屋顶)与σαῦρος(-sauros;指蜥蜴)。剑龙是最知名的恐龙之一,因其特殊的骨板与尾刺而得名。剑龙就像暴龙、三角龙以及迷惑龙一样,经常出现在书籍、漫画或是电视、电影当中。 过去人们认为剑龙只分布于现今的北美洲地区,不过到了2006年,葡萄牙境内也发现了新的剑龙属标本,显示现今的欧洲也有剑龙化石的存在。

梁龙属(Diplodocus)是蜥脚下目梁龙科下的一属恐龙,它的属名是由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于1877年所命名,是从古希腊文的“διπλόος”(意即“一双”)及“δοκός”(意即“横梁”)衍生的新拉丁语而来。这是因它在尾巴下侧有双叉形的人字骨。这些骨头最初被认为是梁龙独有的特征,但是之后在其他梁龙科及非梁龙科(如马门溪龙)恐龙也有发现这个特征。

梁龍其實不太好辨識,因為該圖看不到頭部,所以也有可能是馬門溪龍或者阿根廷龍等等;但不管是哪一種,共同特征都是極其巨大的體型,這類恐龍是目前已知的最重的陸生生物,也是最具有知名度和辨識度的一類恐龍。(但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過去我們對恐龍形成的可能印象可能完全是錯誤的,至少是存在不少偏差的,詳情請看這篇https://zhuanlan.zhihu.com/p/27206045

第十四幅:猛犸象

引用自維基百科:猛犸象又称长毛象,古哺乳动物,是长鼻目象科中特化的一类象,属于猛犸象属(Mammuthus),大小近似现代的象,周身覆盖有棕色长毛,门齿向上弯曲。

猛犸象源于非洲,早更新世时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的北部地区,尤其是冻原地带,体毛长,有一层厚脂肪可隔寒,夏季以草类和豆类为食,冬季以灌木、树皮为食,以群居为主。存活于四百八十万年到四千年前的上新世时期。最后一批西伯利亚猛犸象大约于公元前2000年灭绝,那时正好是埃及建立金字塔时代。

這個圖找不到出處,但猛犸象作為冰河時期的代表性動物,還是不難辨識的,目前該物種已經滅絕,但存世的冰凍尸體在不少高緯度的地區均有發現,換言之,在克隆技術成熟的未來,我們極有可能讓這種動物重見天日。

第十五幅:黑猩猩

引用自維基百科:黑猩猩(Pan troglodytes)是黑猩猩属下的两个物种之一,另一种是倭黑猩猩(Bonobo (Pan paniscus))。根据黑猩猩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结果,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与人类具有较高的基因相似度,与人类有最近的共同祖先,从演化的角度看是现存生物中与人类最近的姊妹种,黑猩猩跟人类基因组的相似度高达98.8%,大约在600万年前“分家”。

說到黑猩猩,不得不提去年BBC的優秀紀錄片《王朝》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7182707/研究這個和人類最相近的姊妹物種,無疑可以當成一面鏡子,更深層次地窺視人性中的另外一面!

第十六幅:人類進化圖

同樣地,這幅深入人心的進化圖,其實也存在諸多偏差,可惜公眾的刻板印象想要扭轉,恐怕短期內是不可能的。詳情請參考:《被誤讀最多的進化圖》https://zhuanlan.zhihu.com/p/33219696

關於人類的維基百科我就不引入了,給各位推薦今年的新書,網紅故宮博物院講解員“河森堡”的新書《進擊的智人》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83694/

人類學的嚴謹學術書籍很多,但論及科普性,但筆者更願意推薦這本,比《槍炮鋼鐵》更接地氣的中文科普書籍,閱讀門檻不高;

第十七幅:石輪

引用自維基百科:轮这种工具原来并不存在于大自然的动物或植物。自然世界内有些动物会滚动,但是没有动物是在轮子上移动。据学者的研究,最早出现的车轮在距今6000年前左右在美索不达米亚、高加索及中欧等地出现,因此目前还无法断定是哪一个文化最早使用轮子。2002年时斯洛文尼亚的考古学家发现了卢布尔雅那沼泽轮,距今5,250 ± 10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木制车轮。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沼泽轮,距今5,250 ± 10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木制车轮。

該圖的出處未找到,只能確認是一個石輪文物。近幾年挺流行一句話:“不要重複發明輪子的”,但這句話隱含了一個現代人的一般認知偏差:覺得輪子的發明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事實上,輪子的發明並不簡單,除了技術水平的演進,還必須要有能夠應用的環境,感興趣的可以參考這篇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31290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中講過,美洲的文明史上,輪子並未被發明。

第十八幅:狩獵圖(壁畫)

引用自維基百科:阿尔塔米拉洞(Cueva de Altamira)位于西班牙北部的坎塔布里亚自治区首府桑坦德市以西30公里的桑蒂利亚纳戴尔马尔小镇。洞内有距今至少12000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原始绘画艺术遗迹。石洞壁画绘有野牛、猛犸等多种动物。

该洞穴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绘有史前人类壁画的洞穴。这个发现于1880年首次公布,直到20世纪初一直有许多专家不相信史前人类有能力创作这样精美的画。直到1902年,洞穴壁画的真实性才得到确认,也因此人们改变了对史前人类的认知。

很可惜關於該圖的出處並未找到,但這些壁畫的價值不僅僅是展示了遠古人類的原始生活,更重要的是:這些壁畫揭示了我們的文明究竟是如何被建立的:人類的智力在幾萬年前突然發展出一種神奇的能力——這些藝術繪畫表明了人類的智能已經進化出抽象能力——同時期的尼安德特人(現代智人的近親種群)並不具備這種智力。

片頭曲有一句“Neanderthals developed tools”,即“尼安德特人發明了工具”,但尼安德特人最後卻滅絕了。再然後,智力使得人類可以形成大規模的社會協助(正如片頭曲的歌詞“We built a wall ,we built the pyramids”,即“我們建造了城牆,我們建造了金字塔”):包括但不限於集體狩獵、採集和各類勞作、分工,這些成果經過萬年的演化纍積,成就了我們今天無比繁複的社會分工體系之下的現代文明。

想了解更多的,不妨讀一讀賈雷德·戴蒙德的《第三種黑猩猩》h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607615/

第十九幅:巨石陣(英國)

引用自維基百科:巨石阵(Stonehenge),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埃姆斯伯里,英国的旅游热点,每年都有100万人从世界各地慕名前来参观。巨石阵是英国最著名的史前建筑遗迹,它的建造起因和方法至今在考古界仍是个不解之谜。巨石阵也叫做圆形石林,位于英国离伦敦大约120公里一个叫做埃姆斯伯里的地方。那里的几十块巨石围成一个大圆圈,其中一些石块足有六米之高。

想象還原圖

關於巨石陣為何被建立?建造者是何人?如今也是眾說紛紜,但仍然需要敬畏的是,在史前文明時代,先民就已經掌握了複雜的工程技術,並且已經發展出足以支撐該工程的社會經濟基礎;

第二十幅:摩艾石像(復活節島)

引用自維基百科:复活节岛(Isla de Pascua),南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屿,位于智利以西外海约3600到3700千米处,为智利的特殊领地。复活节岛是世界上最与世隔绝的岛屿之一,离其最近有人定居的皮特凯恩群岛也有2,075千米远。为瓦尔帕莱索大区瓦尔帕莱索省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域。该岛形状近似呈一三角形,由三座火山组成,面积为163.6平方千米。

以其分布在海滨沿线为数众多巨型石刻摩艾石像的而闻名于世,1995年,拉帕努伊国家公园(即复活节岛)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

這些復活節巨人像比上一幅的巨石陣更為著名,也更受各類神秘主義愛好者的青睞,大眾總是樂於把這些充滿神秘感的遠古遺跡和各類稀奇古怪的傳說扯上關係,可惜在賈雷德·戴蒙德的另一本著作《崩潰:社會如何選擇興亡成敗》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5593/的描述中(第二章),現實可能比各類光怪陸離的神秘主義更加殘酷:他選擇了復活節島作為案例,著重分析了一個社會群體是如何在耗盡自然資源之後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相關的科普文章知乎有:https://zhuanlan.zhihu.com/p/39117045

或許這個案例會是現代工業社會的一個縮影(或者是寓言)人類真的是會在不自知或者是不自覺之中,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終點(大過濾器理論了解一下?)

關於石像的建築技術介紹可以看這篇: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673864

第二十一幅:臉部石刻

很遺憾並未找到出處,只能找到原圖,可獲取的信息太少,結合後面幾幅內容,推測可能是出自美洲的某個古代文明;

第二十二幅:馬丘比丘遺址(秘魯)

引用自維基百科:马丘比丘(Machu Picchu,源自奇楚亚语,其意为“古老的山”),是秘鲁一个著名的前哥伦布时期时印加帝国的遗迹,西北方距库斯科130公里,整个遗址高耸在海拔2350—2430米的山脊上,俯瞰着乌鲁班巴河谷,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由于独特的位置、地址特点和发现时间较晚(1911年),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国最为人所熟悉的标志。在1983年,马丘比丘古神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且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印加人的祖先生活在秘鲁的高原地区,后来他们迁徙到库斯科,建立了库斯科王国,这个国家在1438年发展为印加帝国。印加帝国在1438年到1533年间,运用了从武力征服,到和平同化等各种方法,使得印加帝国的版图几乎涵盖了整个南美洲西部;但是在1532年,來自西班牙的入侵者皮薩羅僅僅帶領168人,就俘虜了印加國王,並逐步蠶食毀滅它。

第二十三幅:聖奧古斯丁-奇布查族印第安石刻(今哥倫比亞)

引用自維基百科:圣阿古斯丁考古公园(Parque Arqueológico de San Agustín),位于哥伦比亚的乌伊拉省(Huila),海拔1700米,有火山灰覆盖的土地非常适宜农耕。居住在此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1世纪到8世纪左右最为繁荣。圣阿古斯丁考古公园中的各处遗址比较分散,大多是石雕像、石棚、石柱和墓地,其中还有许多谜团没有破解。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原圖來自某西班牙語旅遊網站https://www.tripadvisor.es/LocationPhotos-g445060-w12-San_Agustin_Huila_Department.html

原圖

第二十四幅:卡斯蒂略金字塔(瑪雅文明,今墨西哥)

引用自維基百科:奇琴伊察是一处庞大的前哥伦布时期的考古遗址,由玛雅文明所建,坐落在今墨西哥境内的犹加敦半岛,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卡斯蒂略金字塔(El Castillo,意为城堡)位于奇琴伊察的中心,建造于11至13世纪之间,为祭祀羽蛇神的神庙。金字塔的四面楼梯都是91阶,但若金字塔顶端的神庙如果也算成一阶的话,卡斯蒂略金字塔总共有365阶,每一阶就代表哈布历(玛雅历的其中一种)的每一天。

在春分与秋分的日出日落时,金字塔的拐角在北面的阶梯上投下羽蛇神状的阴影,并随着太阳的位置在金字塔的北面移动。卡斯蒂略金字塔高24米,塔顶神庙高六米,基座长约为55.3米。金字塔总共有九层,与玛雅的宇宙观相同。

《啟示》

還記得那個著名2012年世界末日的預言嗎?話說瑪雅文明經過大眾傳播,同樣不可避免地被披上各類神秘色彩的外衣,然而瑪雅文明突然隕落的原因可能更發人深省:《崩潰》其中的一章就是試圖闡釋瑪雅文明是如何衰亡的。(第二十幅圖片推薦的那本)

想對瑪雅文明有更直觀的認識,推薦梅爾·吉布森導演的一部電影《啟示》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450031/結局的一幕相當耐人尋味。

第二十五、六幅:吉薩金字塔群+獅身人面像(埃及)

引用自維基百科:吉萨金字塔群是指一大片位在埃及开罗郊区的吉萨高原内之陵墓群。陵墓群建于埃及第四王朝,主要由三个金字塔组成,而当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又称“大金字塔”),同时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中最古老及唯一尚存的建筑物,次大的是卡夫拉金字塔;最小的是孟卡拉金字塔。此外,在这三个主要金字塔旁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和3座属于皇后的小型金字塔。

旁邊還有三座小的金字塔,是皇后埋葬地

引用自維基百科:狮身人面像(Great Sphinx of Giza)是一座位在卡夫拉金字塔旁的雕像,外型是一个狮子的身躯和人的头。狮身人面像长约73.5米(241英尺),宽约19.3米(63英尺)和高约20.22米(66.34英尺)。狮身人面像是现今已知最古老的纪念雕像,一般相信是在法老卡夫拉统治期间内建成。(约公元前2558年至2532年)

實拍

金字塔同樣已經被各類神秘主義緊緊捆綁,但事實上它不過是由於尼羅河流域優渥的農業條件孕育出的人類的首批大型工程項目之一,並且足夠堅固得已流傳至今。

流傳甚關的所謂“四大文明古國”,其實彼此在時間軸上存在很大的錯位,中國確切的歷史大概距離今天2800多年(夏朝在考古學上至今存在爭議,但不代表沒有),而隔壁的埃及人早已經甩了中國好幾條街——要知道金字塔群的建立時間超過4500年。(另兩個分別是兩河流域與古印度,也同樣在時間軸上領先中國諸多,可惜這三個文明早已湮滅,這些土地上生活的人民已經換了甚至好幾撥人,中華文明是僅存的延續性文明)

第二十七幅:濕婆(雕塑,印度)

濕婆(雕塑)

引用自維基百科:湿婆(梵文:शिव,Śiva)与梵天、毗湿奴并称印度教三大主神。湿婆是毁灭之神,印度哲学中“毁灭”有“再生”的含义,故也担当创造(转化)的职能,是印度人最为敬畏的神之一。其教派(湿婆派)信徒奉其为最高神,有地、水、火、风、空、日、月、祭祀8种化身。 在印度教中,湿婆被视为世界最高位的神,是宇宙世界的创造者。

原圖

出處是某個法語網站,根據注釋是濕婆,但說實話印度教眾神的形象變化頗多,筆者無法辨析https://www.maxicours.com/soutien-scolaire/histoire/6e/269158.html

第二十八幅:虎面鑲嵌畫(泰國)

鑲嵌畫

(引用自某百科):双龙寺是泰国著名的佛教避暑胜地,位于泰国清迈,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庙宇,传说有位锡兰高僧带了几颗佛舍利到泰国,他为了想让自己的百姓也能够供奉佛舍利,所以就让4位小兵跟随自己的白象寻找圣地。大象一直往现在的素贴山,就在现在所看到的塔处停下,然后白象死了。王就建立塔在这里,让他的人民也可以供奉释迦牟尼的舍利。又由于山路两旁有两只金龙守护,所以便叫做“双龙寺”。

實拍

查到的原圖是很可能是泰國清邁雙龍寺一帶的虎面鑲嵌畫藝術,藝術風格明顯是受到印度佛教的影響,和前後兩幅圖片內容類似,都是描述古印度文明;

雙龍寺

第二十九幅:《悉達多王子的啟程》(繪畫,印度)

《悉達多王子的啟程》

引用自維基百科:释迦牟尼(梵语:शाक्यमुनि,意为“释迦族之圣者”)公元前约623/563/480年-公元前约543/483/400年,古印度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佛教创始人;尊称释迦牟尼佛、乔达摩佛、佛陀(意为“觉悟者”)、世尊、释尊等;简称释迦如来、释迦文佛、释迦佛。

从明朝开始汉地还尊称他为如来佛祖或佛祖,即“佛教之创祖”,简称如来佛,清代的满人则称之为佛爷;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的王族家庭,为刹帝利种姓。

Abanindranath Tagore,《 Departure of Prince Siddhartha》

該圖出處是印度畫家Abanindranath Tagore的原作《 Departure of Prince Siddhartha》,所謂悉達多王子就是釋迦摩尼,這幅畫作描述的是佛教故事:29歲的释迦牟尼在外出巡遊時,恰遇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深感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經常在閻浮樹下沉思,但是不得離苦之道,於是在某個月夜乘馬出家修道。

第三十幅:摩西(雕塑,義大利)

摩西(雕塑)

引用自維基百科:摩西(希伯来语:מֹשֶׁה)是在旧约圣经的出埃及记等书中所记载的公元前13世纪时犹太人的民族领袖。犹太教徒认为他是犹太教的创始者,在亚伯拉罕诸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里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

按照出埃及记的记载,摩西受天主雅威(Yehoweh,或作上帝耶和华)之命,率领被奴役的希伯来人离开古埃及前往一块富饶的应许之地。11天的路程因为以色列民的顽梗、悖逆不相信上帝会帮助他们,历40多年的艰难跋涉,才进入应许之地。

在摩西的带领下,以色列人摆脱了奴役的悲惨生活,在西奈半岛学会遵守犹太十诫,并成为历史上首支尊奉单一神宗教的单一民族,成为集政治、宗教、民族、神权、政权于一身的犹太教。

實拍

該圖出處是義大利瓦雷澤省的一座石雕(建於1831年,詳見http://www.insubriaradio.org/sacro-monte-varese/

第三十一幅:帕特農神廟(希臘)

引用自維基百科:帕特农神庙(古希腊文:Παρθενών)兴建于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卫城,是古希腊奉祀雅典娜女神的神庙。它是现存至今最重要的古典希腊时代建筑物,公认是多立克柱式发展的顶端;雕像装饰更是古希腊艺术的顶点,此外也被尊为古希腊与雅典民主制度的象征,是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之一。近两世纪以来,希腊对该神庙持续进行修复与重建工作。

內部還原圖

關於帕特農神廟,感興趣了解它的結構的可以看這篇https://zhuanlan.zhihu.com/p/47027069

關於此類建築的紀錄片,推薦探索頻道的一部《眾神之巔》(有3D還原效果)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847610/(B站似乎有汁源)

第三十二幅:耶穌受難圖

耶穌受難

這個圖的出處未找到,但是耶穌受難的形象是廣為流傳的,百科就不貼了。

想了解基督教相關的故事,前幾年有部美劇拍得還可以,《聖經故事》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0451283/

《聖經故事》

第三十三幅:14世紀法國地方的宗教審判所

14世紀法國的宗教審判所

該圖的出處是十九世紀法國畫家Jean-Paul Laurens的畫作《 La Délivrance des Emmurés de Carcassonne 》(1879年),畫中的所在地是法國的卡爾卡鬆地區,具體資料不詳,是描繪當地宗教審判所的歷史故事http://www.languedoc-france.info/030101_carcassonne.htm

原畫

第三十四幅:萬里長城(八達嶺)

萬里長城萬里長

原圖取自八達嶺一帶,關於萬里長城的資料,中國人過於熟悉,具體的百科笔者就略過了;

雖然中國早在戰國時期就開始修築長城,但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八達嶺長城,大部分都是明朝重修的,至於何為清朝不修了,因為不需要........話說歐亞大陸的地理特征決定了低緯度的發達農耕區每當氣候異常,就不得不承受來自北方蠻族的入侵,無論是東方的中國還是西方的古羅馬,在這方面可謂同病相憐,甚至連孤懸海外的英格蘭都無法逃脫這個命運(英格蘭北方的哈德良長城主要就是防範更高緯度的蘇格蘭人——同樣是最近大結局的權游,其北方異鬼入侵的設定的原型就是來源於歷史記憶)

哈德良長城遺址

筆者也觀察到近些年來明粉和清黑的此起彼伏,但如果換個視角來看,即便是宏偉的萬里長城其實也是治標不治本,清朝的二元帝國制(草原+中原)才徹底地解決了邊患問題(不妨參考施展的新書《樞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602003/)

八達嶺越是壯觀,越表明了明朝百姓的徭役賦稅的沉苛,國家財政長期被軍費拖累,後來明朝的滅亡和征“遼餉”不無關係。

原圖出處

第三十五幅:巴黎聖母院(法國)

巴黎聖母院的火災事故是上個月的世界新聞頭條,近期曝光的資料很多,百科內容筆者就略過了,感興趣的,知乎有篇科普還不錯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0330872/answer/652927820

面對火災,無數巴黎人長跪祈福

令筆者比較意外的是關於火燒圓明園的討論,幸災樂禍的洶湧民意只能反映國民心態仍然處於比較幼稚的發展階段,狹隘的背後是文化自信的不足,至少說明了在軟實力方面的崛起,暫時還跟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

這火災上了世界新聞的頭條

第三十六幅:泰姬陵(印度)

引用自維基百科:泰姬陵(印地语:ताज महल),是位于印度北方的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陵墓,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它是莫卧儿王朝第5代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已故皇后姬蔓·芭奴而兴建的陵墓。

白色大理石圆顶陵墓是泰姬陵最让人熟悉的部分,被广泛认为是“印度穆斯林文化的建筑”,其设计结合了印度建筑和波斯建筑的风格,大约在1632年开始建造,在1653年左右完工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泰姬陵列为世界遗产。

第三十七幅:比薩斜塔(義大利)

引用自維基百科:比萨斜塔(Torre pendente di Pisa)是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是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比萨省比萨市奇迹广场三大建筑之一,始建于1173年,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1372年完工,塔身倾斜向东南。

和比薩斜塔同樣著名的,是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國中物理的必修章節。

第三十七幅:大衛(雕塑,米開朗琪羅)

大衛(米開朗琪羅作品)

引用自維基百科:大卫像(David)是文艺复兴时代米开朗基罗的杰作,于1501年至1504年雕成。雕像为白色大理石雕成的站立的男性裸体,高5.17米,重约6吨。用以表现圣经中的犹太英雄大卫王。原作目前置放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每年都会吸引约120万人前去参观。

實拍

第三十九幅:維特魯威人(素描,達芬奇)

维特鲁威人(Uomo vitruviano)

引用自維基百科:维特鲁威人(Uomo vitruviano)是达·芬奇在1487年前后创作的世界著名素描。

根据古羅馬建築師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的描述,达芬奇努力绘出了完美比例的人体。这幅由钢笔和墨水绘制的手稿,在代表宇宙秩序的方和圆中,放入了一个人体。这幅画有时也被称作卡侬比例或男子比例,现藏于意大利威尼斯的学院美术馆中。

去年中信出版社出過一本《達芬奇傳》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236304/還不錯

原手稿

第四十幅:麻薩諸塞灣(木板刻畫,美國古地圖)

麻薩諸塞灣(木板刻畫)

引用自維基百科:马萨诸塞州(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正式名称为马萨诸塞联邦,是位于美国东北部的州,为美国独立时最初的十三州之一,也是新英格兰六州里人口最密集的一州。根据美国2014年人口估算显示,该州共有人口674.5万。波士顿为该州首府及最大城市。

马萨诸塞的地名来自一个位于此地的印第安部落名字,原本的意思是“一个很大的山坡地”。美国第一批移民就是搭着著名的“五月花号”,在1620年抵达普利茅斯(在马萨诸塞湾附近)。

原圖

出處在這裡http://freepages.rootsweb.com/~wcarr1/history/Lossing1/Chap19.html#e023,馬薩諸塞州作為美國最早的定居點之一,在美國歷史上佔據重要的地位,該地圖是製作於1667年的木刻版畫(當時還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一個需要注意的細節是,其並不是如今的上北下南,而且上西下東。

從這一幅開始,視角從世界史轉入美國歷史,後續的大部分內容皆如是。

截取自谷歌地圖

第四十一幅:維京龍頭戰艦

維京龍頭戰艦

引用自維基百科:维京人(古诺斯语:víkingr)是诺尔斯人的一支(斯堪的纳维亚人),他们是从公元8世纪到11世纪侵扰并殖民欧洲沿海和不列颠群岛的探险家,武士,商人和海盗。其足迹遍及从欧洲大陆至北极广阔疆域,欧洲这一时期被称为“维京时期”。

原圖,查不到出處

龍頭戰艦是維京人的標誌性物品之一,這裡引用維京戰艦,可能是為了說明早期抵達美洲的就包括維京人(很多觀點認為維京人早於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

維京人的足跡遍佈大西洋

第四十二幅: 巴斯克·努涅斯·德·巴尔波亚抵达太平洋

引用自維基百科:巴斯克·努涅斯·德·巴尔波亚(Vasco Núñez de Balboa,1475年-1519年),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探险家。来自偏远的西班牙西部地区,从伊斯帕尼奥拉岛因破产逃出来后,对巴拿马地峡进行了探险,并率领一队欧洲人首次看见了太平洋,他在巴拿马建立了今被称为安提瓜的殖民地,成为了新殖民地的首任总督,后被其继任者逮捕处死。

原圖並沒有找到,只能從聖嬰旗和西班牙王室徽章的線索,推測是巴斯克·努涅斯·德·巴尔波亚探險巴拿馬的故事(第一位穿過美洲而抵達太平洋的西方人),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不朽的逃亡者》一章)就詳細地描繪了這樁不朽事跡;人类群星闪耀时 (豆瓣)

巴拿馬地峽

第四十三幅:哥倫布在海地

原圖的出處並未找到,但從一本書的封面可以確定這個場景就是哥倫布首次抵達美洲(準確來說是海地的某個島嶼);關於哥倫布的百科就不貼了,世界史的必修內容;嚴格來說哥倫布並不是發現美洲,比他更早抵達美洲的是上萬年前跨過白令海峽的智人,但哥倫布開創了大航海時代的歷史,深刻地影響並塑造了我們今天的世界,感興趣的推薦中信出版社的《1493:物種大交換》1493 (豆瓣)

哥倫布的首次航海路線

第四十四幅:聖女貞德在查理七世的加冕典禮上(繪畫,1854年)

聖女貞德在查理七世的加冕典禮上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所繪,1854年

引用自維基百科:贞·德(法语:Jeanne dArc,1412年-1431年),法国民族英雄和天主教圣人。她出生于法国农村,传说在她13岁时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从而得到“天主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格兰人占领的法国失地。后来她几番转折,于1429年率兵解了奥尔良之围,成为闻名法国的女英雄,而后并且多次打败英格兰的侵略者,拥立王权承继者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加冕。

但圣女贞德在1430年被敌军所俘,在英格兰势力的操控下,被宗教裁判所在法国鲁昂当众火刑处决。

聖女貞德受火刑

第四十五幅:“葡月十三日役”(繪畫,法國)

原圖的出處是“葡月十三日役”,講的是拿破崙發跡的故事,關於拿破崙的生平按下不表,重點補充一下這圖的背景知識(引用自維基百科)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拿破仑只是一个无名的军人。

在1793年12月土伦港之役中,24岁的拿破仑率领士兵防卫土伦岸炮炮台,成功击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国舰队,于是他大受法国革命政府倚重,被任命为准将。

1795年9月15日,拿破仑因拒绝参与弭平叛乱的旺代战争而被除去将军衔,面临生活经济窘困和事业前景黯淡。到了10月3日,保皇党发起反抗国民公会的武装叛乱,拿破仑被重新起用,负责守卫杜乐丽宫。

由于拿破仑亲眼看过三年前的八月十日事件中,国王的瑞士卫队是如何被屠杀,他意识到大炮将是防御战的关键。10月5日,他果断指挥加农炮在巷战中击退武装叛乱者,是为“葡月十三日役”:1400名保皇党人死亡, 其余人败逃。一夜之间,拿破仑名利双收,荣升为陆军中将兼巴黎卫戍司令,在军队和政界开始崭露头角。

原作

-------------------------------分割線(下面這幅圖可以視為是美國歷史的開端,接下來的視角會從世界史轉入美國發展史)-------------------------------------------------------------

第四十六幅:《Pilgrims Going To Church》(繪畫,《清教徒前往教堂》,1867年)

引用自維基百科:英裔美国画家George Henry Boughton的绘画作品,今藏于美国公共图书馆;描绘了17世纪新英格兰的清教徒定居者(一位牧师和他的妻子带着大约六个妇女和孩子,前后是带着火枪的武装小团队),在冬季中穿过白雪皑皑的森林,前往教堂进行礼拜(左边背景中可见的小建筑)。

原畫,1867年

所謂“清教徒”,還要從基督教的歷史講起:在英國的基督教徒覺得基督教舊勢力腐敗黑暗,於是成立了新教(舊勢力便是“天主教”),但新教中又有一派追求更高的純潔,簡稱“清教”,這些人被新教排擠迫害,最終無奈流亡新英格蘭(建立北美第一個定居點的人,就是搭乘“五月花號”的一百多名“清教徒”)

在隨後的許多年裡,清教徒做為美國第一批移民的主體,“清教徒精神”深刻地影響並奠定了今日美國人的傳統精神,感興趣的推薦一本深刻剖析美國民俗精神的《阿爾比恩的種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672664/

第四十七幅:波士頓傾茶事件

Boston Tea Party

引用自維基百科:波士顿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1773年在当时的英国殖民地马萨诸塞湾省首府波士顿发生的一场政治抵抗运动,反对英国政府在殖民地征税并借此控制殖民地政府,以及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利用法案垄断北美的茶叶进口贸易。

1773年12月16日,在抗议的最后一天,亲英派总督哈钦森(Thomas Hutchinson)仍坚持拒绝遣返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船,因此数十名或上百名自由之子成员趁夜色登船将全数茶叶抛入海水毁掉。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引发殖民地的连串反抗行动。对抗接连升级,并导致1775年美国革命战争爆发。

W.h. Overend作品

原圖的出處是美國畫師W.h. Overend的插畫作品,《傾茶事件》在美國歷史中被看成是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索,開啟了美國擺脫大英帝國殖民統治的大序幕!

戰爭從1775年持續到1783年,英國最終因為軍事失利而不得不承認美國獨立。關於米國歷史的紀錄片,推薦這部《我們的故事》,內容相對簡單,適合入門。

美利坚:我们的故事 (豆瓣)

第四十八幅:上帝之眼

上帝之眼

引用自維基百科:上帝之眼(Eye of Providence),又称全视之眼(All-seeing Eye),代表“上帝”监视人类的法眼,常见的形式为一颗被三角形及万丈光芒所环绕的眼睛,以出现在美国国徽及一美元纸币的背面而广为人知。

一美刀背面

提及“全視之眼”,它近些年來少不了被各種陰謀論提及,原因是其與“共濟會”有所關聯(引用自維基百科: 最早是在1797年作为共济会标准意象的一部分出现,代表上帝的全视之眼,警示着共济会的所思所行都被上帝观察着。共济会早期的标志也是上帝之眼,外形相近美国国徽中出现的上帝之眼。也因此一直有人盛传美国国徽之所以放置上帝之眼正是由于当时共济会成员的野心与阴谋。然而,共济会中眼睛图案的普遍使用是在国徽创造后的14年以后,许多共济会组织已明确拒绝和国徽的创造发生任何关联)

米國國徽背面

第四十九幅:獨立宣言

獨立宣言

引用自維基百科:《美国独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为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告。1776年7月4日,本宣言由第二次大陆会议于费城批准,当日成为美国独立纪念日。

宣言之原件由大陆会议出席代表共同签署,并永久展示于美国华盛顿特区之美国国家档案馆。此宣言为美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之一。

第二次大陸會議(美國費城)

推薦一部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電影,《國家寶藏》把獨立宣言(包括上文的“上帝之眼”)等諸多美國建國歷史的元素融合到探險猜謎的線索之中,既有歷史感又不失趣味性,爆米花好評:国家宝藏 (豆瓣)

第五十幅:林肯像(5美元)

林肯像(5美元正面)

引用自維基百科: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第十六任美国总统,1861年3月就任,直至1865年遇刺身亡。林肯领导美国经历其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和最为严重的道德、宪政和政治危机——南北战争。

经由此役,他维护联邦的完整,废除奴隶制,解放所有奴隶,增强联邦政府的权力,并推动经济的现代化。也因此美国各界时常将林肯称作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舊版的5美刀正面

原圖的出處是舊版的5美刀正面,關於林肯的生平,推薦一部口爆很好的傳記電影《林肯》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889242/

林肯遇刺圖

第五十一幅:喬治·華盛頓

喬治·華盛頓

引用自維基百科: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1775年至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时的殖民地军总司令,1789年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其同时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位以“总统”为称号的国家元首)

早年在法国印第安人战争中曾担任支持大英帝国一方的殖民军军官。之后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率领大陆军团赢得美国独立,他拒绝一些同僚希望他领导军事政权的提议,在1783年回到他在维农山的庄园恢复平民生活。

1787年,华盛顿主持制宪会议。会议制定现在的美国宪法。1789年,他经过全体选举团无异议的支持而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在两届的任期中设立许多持续到今天的政策和传统。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自愿放弃权力不再谋求续任。由于他扮演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中最重要的角色,华盛顿通常被称为美国国父

原肖像

第五十二幅:美國憲法

美國憲法

引用自維基百科:美利坚合众国宪法(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是美国的根本大法,奠定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该宪法于1787年9月17日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获得代表的批准,并在此后不久为当时美国拥有的13个州的特别会议所批准。

根据这部宪法,美国成为一个由各个拥有主权的州所组成的联邦国家,同时也有个联邦政府来为联邦的运作而服务。从此联邦体制取代了基于邦联条例而存在较为松散的邦联体制。1789年,美国宪法正式生效。美国宪法是世界上首部成文宪法,该宪法为日后许多国家成文宪法的制定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想看原文的請點這裡:(估計很少人可以耐心看)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 We the People

原件(首頁)

第五十三幅& 第五十四幅:都是格蘭特總統

格蘭特總統
還是格蘭特總統

引用自維基百科:尤利西斯·S·格兰特(Ulysses S Grant,1822年4月27日-1885年7月23日),美国上将、政治人物,第18任美国总统。作为美国重建时期的重要总统,八年任期政绩平平,政府更因贪污腐败、收受贿赂、对南方奴隶主的妥协而遭批评。

但他作为南北战争的战争英雄,对维护联邦统一有所贡献,因而成为50元美金上所绘人物。

原肖像
原畫

第五十五幅:迪卡爾布男爵號(鐵甲炮艦)

迪卡爾布男爵號(鐵甲炮艦)

引用自維基百科:铁甲舰(Ironclad warship),是19世纪下半叶早期的一种蒸汽式军舰,外覆有坚硬的铁或钢制装甲。由于木造军舰无力抵御炮弹的轰炸,铁甲舰便应运而生。1859年11月,由法国海军领衔的全球第一艘主力铁甲战舰光荣号(La Gloire)首度启航。

英国皇家海军自1856年起筹划发展装甲战舰,1857年顺利拟定装甲护卫舰草稿图,但1859年初皇家海军选择打造二艘铁甲巡防舰,并于1861年决议朝全装甲舰队发展。

在美国内战期间铁甲舰首度交锋后,帆船时代无装甲(木质船壳)的战列舰已明显居于弱势,铁甲舰便取代之,跃身成为水战最强大的船舰,此类型的船舰后来甚至主宰了美国内战。

原像( 攝於October, 1862年)

迪卡爾布男爵號,1861年美國內戰時期聯盟方面建造的“城市級”鐵甲艦,是當時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主力戰艦之一。感興趣的可以看這篇:Steamboat Times - Civil War Ironclads

鐵甲艦

第五十六幅:摩門教先驅抵達鹽湖谷

引用自維基百科:

摩門教:基督教的一个宗派分支,被称为“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其教徒们信奉的《摩尔门经》,是由美国人小约瑟斯密写在182金页片上,教徒们认为该页片是由美洲大陆原住民在公元前约600年到公元420年间所写的神圣记录。

自封新耶稣的约瑟斯密在1838年自称受到天启,在约瑟斯密死后,教会内的继承危机造成了教会的分裂,产生了数个宗派,并瓜分了原来教会的教友。其中最大的一群接受了杨百翰作为新的总会会长暨先知,其带领了信众西移到现今美国犹他州的盐湖城,并继续沿用“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这个名号。

盐湖谷:即是今日的盐湖城(Salt Lake City,S.L.C.),是美国犹他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名列美国西部内陆城市的第四位,城市位于一个山谷的北端,以紧靠大盐湖而得名,附近景色优美。该城是1847年摩门教的信徒在此拓荒所建,该教会的总会一直设在盐湖城,目前超过半数的当地人士为该教会教徒。

采矿业和第一条横贯铁路的兴建带来了该市的经济繁荣,该市获得了“西部十字路口”的绰号。进入21世纪,盐湖城大力发展户外活动旅游,且举办了2002年冬季奥运会

原像( on July 24, 1847年)

關於這圖的出處的考據比較難,有的說是奧克拉荷馬州的跑馬圈地運動(The Oklahoma Land Rush of 1889),也有的說是美國的西進運動,看上去都似乎有理,畢竟大篷車移民一直活躍於該時期的美國西部,所幸最後考據的結果是摩門教在鹽湖城拓荒的故事。

說起摩門教,可能外界討論較多的是其一夫多妻制,但其實它就是基督教的一個流派而已(雖然他們認為自己的上帝和其他家的上帝不太一樣而被受吐槽),只是在某些方面比較偏執些;而鹽湖城作為中西部的大城市,比較熱衷發展旅遊業,特別是拱門國家公園,這幾年一直很火。

拱門國家公園

第五十七幅:葛底斯堡野戰醫院的截肢手術(南北戰爭時期)

葛底斯堡野戰醫院的截肢手術(南北戰爭時期)

引用自維基百科:乔纳森·莱特曼(Jonathan Letterman),少校兼外科医生,被认为是现代战场医疗和管理组织的创始人,在今天被称为“战地医学之父”。他的战地医疗系统使数千名受伤的男子在美国内战期间得以康复和治疗。

原圖(攝於葛底斯堡)

要論美國南北戰爭最慘烈的戰役,葛底斯堡战役(Battle of Gettysburg)應該是沒有之一的。1863年7月1日至7月3日,聯邦軍在賓夕法尼亞的葛底斯堡,對陣邦联军(羅伯特·李將軍率領的被弗吉尼亞軍團)。最後聯邦軍獲得勝利,此役被后世看做是美國內戰的轉折點。

PS:此役双方总共损失51,000名兵员(包含阵亡、受伤、失踪、被俘者),感興趣的推薦一部九十年代的戰爭電影盖茨堡之役 (豆瓣)

葛底斯堡战役

1863年11月19日,也就是葛底斯堡战役结束的四个半月后,林肯在葛底斯堡国家公墓揭幕式中发表了美国历史上为人引用最多的政治性演说《葛底斯堡演说》(Gettysburg Address),哀悼在葛底斯堡之役中阵亡的将士。

林肯诉诸独立宣言所支持的“人皆生而平等”之原则,并重新定义这场内战:不只是为联邦存续而奋斗,亦是“自由之新生”,将真平等带给全体公民。

第五十八幅:加拿大太平洋鐵路(1925年)

引用自維基百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其网络横跨西部温哥华至东部蒙特利尔,并设有跨境路线,通往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芝加哥、纽约市等大型城市。公司总部设于艾伯塔省卡尔加里。

该铁路系统的前身是加拿大东部至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之间的铁路线,于1881年至1885年间兴建,用以连接渥太华谷及乔治亚湾两地的既有铁路,也是加拿大首条越洲铁路,现时主要行驶货运列车,在之前曾长时间作为全加拿大唯一的长途客运运输工具,也为加拿大西部地区发展带来巨大贡献。

at Calgary, Alberta c.1925

出處看此CPR VANCOUVER EXPRESS at Calgary, Alberta c.1925 (AB) Photo,原图摄于加拿大艾伯塔省的卡尔加里,也就是铁路公司的总部所在地;

S10E15(這段濕身誘惑無眼睇)

其實不止是加拿大,可以說整個北美的開發史都是沿著鐵路線一路拓進,特別是在缺乏大型運河的美國西部,鐵路就是陸地上的船。(這幾年大陸的高鐵如火如荼,但早在1890年美國的鐵軌長度就超過20萬公里,基建狂魔到2019也才13萬公里多一點,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鐵路方面其實沒什麼好吹的)

鐵軌鋪到之處,就在沿線站點形成新的城鎮,而拓荒的移民隨著而來。這樣悠久的歷史傳統,造就了美國社會特有的火車文化,這就不怪乎來自西部德洲的謝耳朵會如此癡迷火車。

該鐵路分佈圖

第五十九幅:里賈納社論郵報館(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

里賈納社論郵報館

引用自維基百科:里贾纳(Regina),当地华侨称为利载拿,加拿大萨克其万省的首府,也是该省的第二大城。该城市是1882年时由维多利亚女王的女儿(也是当时加拿大总督罗恩侯爵的夫人)路易丝公主所命名。

in 1885 by Otto B. Buell.

和上圖一樣都是加拿大的早期歷史圖片,社論郵報的報社於1885年前後在里賈納落成(如圖),這份報紙至今仍在。至於為什麼又是加拿大,可能是想和上一幅一起表現北美拓荒吧。

第六十幅:加州淘金熱(Gold Rush)

Gold Rush

原图的出处没有考据到,结合同时期的美国历史,猜测是当年的加州淘金热。话说1848年一个木匠在今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北部发现了最初的金片,消息很快就被泄露。于是附近的旧金山(San Francisco)居民争先恐后地加入了淘金队伍。据记载,到了6月中旬,四分之三的旧金山居民都离开了家园,整个城镇几乎为之一空。

巧合的是,在发现黄金不久,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战争就结束了,美墨之间签订了“瓜达卢佩一伊达尔戈条约”(Treaty of Guadalupe Hidalgo),加州成为美国的领地,美国人可以自由地从各地赶往加州,这大大推动了西进运动的移民规模。

由于来自各地的淘金人数不断增加,加州居民也出现暴增,1848年3月份时,外来人数只有不过800人左右,而到了1849年底,外来人口达到约10万人之多,甚至有来自中国的淘金者。其多来自广东台山,并将这里称为“金山”,以后又改称“旧金山”(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后来也发现金矿,被称为新金山)。

加州的淘金热带动了整个采矿业的发展,吸引大批劳工与技术人才投身西部开发。大量黄金的获取,使得加州(尤其是旧金山)成为繁华之地,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1850年9月加州成为美国的第31个州,目前加州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州(3800万),经济总量在各州中也占首位,追根究底,这一切都与淘金热有着密切的关系。(话说谢尔顿他们就住在加州的帕萨迪纳)

原圖

第六十一幅:早期傳真機技術

出處在這裡DigiCamHistory內容有些看不懂,該裝置發表於1895年的《科學美國人》上,大概是用電報機改裝的圖片傳輸系統,類似於傳真機技術。

1895,《SCIENTIFIC AMERICAN 》

第六十二幅:前紐約證券交易所總裁

前紐約證券交易所總裁

出处来源于一幅十九世纪的素描作品,画中人是J. Edward Simmons,纽约第四国民银行的总裁,曾任巴拿马运河公司总裁,以及纽约证券交易所总裁;不清楚为什么要选这图,大概是随机乱入的吧。

素描,1885年

第六十三幅:主教堂座廣場(莫斯科克里姆林宮中央)

主教堂座廣場

引用自維基百科:主教座堂广场(Соборная площадь)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中心广场。得名于面向它的三座主教座堂:圣母安息主教座堂、圣母领报主教座堂(图左)和天使长主教座堂(图右)。

广场上最高的建筑(以前全俄罗斯最高建筑)是伊凡大帝钟楼,曾是所有的俄罗斯沙皇、宗主教和莫斯科大公举行加冕和葬礼游行的地点,如今俄罗斯总统的就职仪式仍在此举行。

聖母領報主教堂座
天使長主教堂座

這兩個教堂可能讓人印象不深,但教堂旁邊的一堆洋蔥頭( 聖瓦西里主教堂座)可是毛子的國家象征性建築。話說毛子費金無算搞這些極具俄羅斯特色的東正教建築,其虔誠的背後不僅僅是宗教信仰那麼簡單,在其民族的自我認同當中,始終自覺俄羅斯帶有特殊的使命——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國滅亡,當時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末代皇帝的姪女,藉以這層姻親關聯,便認為俄羅斯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法統,自稱“第三羅馬帝國”(“沙皇”這個稱號就是拉丁語"凱撒”的轉譯),而東正教也被自認為是基督教的正統血脈。就這樣,整個俄羅斯的精英階層都普遍具有一種獨特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包括冷戰時期的美蘇爭霸,蘇聯的底層精神動力也是從這份歷史淵源而來)

聖瓦西里主教堂座

第六十四幅:禁酒令

禁酒令

引用自維基百科:美国禁酒令(Prohibition Era),是指从1920年至1933年期间在美国推行的全国性禁酒,禁止酿造、运输和销售含酒精饮料。

19世纪时期,酗酒、家暴和以酒馆为主的政治腐败激起了新教基督徒领导的激进分子的不满,他们开始推动政府干预禁酒,最终促使国会在1920年的美国宪法第十八修正案中宣布全国性禁酒令。

但禁酒令不但没有使得酒精的消耗减少,反而使得私酿酒猖獗、假酒泛滥,同时执法官员收贿腐败、黑手党借由运贩私酒趁机做大等等,引发了一系列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最后该禁令持续了13年10个月之后不得不取消。

原像,攝於1915年

第六十五幅:聯合收割機

联合收割机(Combine)

引用自維基百科:联合收割机(Combine)为能够实现农作物收割、脱粒,并完成籽粒与糠、碎屑、茎秆和其他杂物分离的大型农业机械。大型联合收割机还能进行作物籽粒清选、干燥和包装加工。按照行走系统划分,联合收割机分为轮式和履带式二种,根据方向操纵系统划分,分为方向盘式和操纵杆式二种。

联合收割机的前身贝尔收割机(Bells reaper)在1826年在苏格兰由帕特里克·贝尔(Patrick Bell)发明,1835年美国人Hiram Moore发明联合收割机并注册专利。早期机械需大量马匹或其他牲畜驱动。1911年,自走联合收割机出现。二战结束后,由拖拉机驱动的联合收割机开始流行起来。目前所有发达国家农业均广泛使用联合收割机。

原圖

目前只能找到原圖,但是查不到出處,只能判斷這部機械大約是二戰時期的聯合收割機,今天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除了地理和氣候條件這些先天稟賦相當出眾之外,早在二戰時期就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耕作,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第六十六幅:電燈的發明

可惜查不到出處

引用自維基百科: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1931年),其名下拥有1093项专利,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大量生产原则和其工业研究实验室来进行发明创造的人。爱迪生发明了包括留声机、电灯、活动电影摄影机、直流电力系统等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事物。但世人所熟知的电灯,其实在之前就有人发明出来的,是爱迪生通过六年的漫长法庭斗争获得的专利。

那么问题来了:爱迪生应该只是“改良”了电灯,但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是愿意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呢?以下內容引用自中信出版社的《歷史的溫度》一書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093233/

1874年,加拿大的两名电气技师发明了一种技术:在玻璃泡之中充入氮气,以通电的碳杆发光。但是他们没钱做不下去,只能在1875年把这项专利卖给了爱迪生。1878年,在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前一年,英国人约瑟夫·威尔森·斯万(Joseph Wilson Swan)同样完成了一个“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于是斯万立刻申请了英国的专利,并开始在英国建立公司,在各个家庭安装电灯。

1879年,爱迪生”实验了1600多种材料,做了几千次实验”,终于找到了碳化的棉丝作为最好的灯丝材料(斯万在1860年就发现了)。1880年,爱迪生又经过数千次实验,发现了碳化的竹丝比棉丝更好(其实在1854年,美国人亨利·戈培尔(Heinrich Göbel)发现使用碳化的竹丝,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中通电发光,可维持照明400小时)

1883年,爱迪生试图把电灯推广到英国,立刻遭到了斯万的侵权官司控告。爱迪生输掉了官司,被迫让斯万加入爱迪生在英国的电灯公司担任合伙人。直到后来,爱迪生花钱买下了斯万的专利。当然,在美国,爱迪生其实也没有取得电灯泡的专利权,经过了多年官司之后,最终只是取得了“碳丝白炽灯”的专利。

愛迪生和留聲機

但是爱迪生却是第一个通过建立发电机和发电系统,真正把电灯商业化的人,让千家万户的普通家庭用上了电灯。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爱迪生背后的大金主的支持——大名鼎鼎的J·P·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约翰·皮尔庞特·摩根)。

J·P·摩根

在1879年,摩根入股了爱迪生成立的“爱迪生电力公司”(Edison Electric Light Company),因为摩根敏锐地察觉到,爱迪生的这个发明能改变整个世界。有时候,同样有技术,有想法,有拼劲,但是如果背后没有大资金的支持,等于零——就像1875年,那两个把电灯泡专利卖给爱迪生的加拿大电气工程师。

“砸钱”是摩根给爱迪生的第一个支持。爱迪生在摩根的支持下,觉得有前途的专利一律买下;看到有才华的工程师,马上雇用!第二个支持,就是商业的远见。比如考虑到爱迪生的电力公司要普及电灯,就必须铺设电网,于是摩根立刻组建了一个铜业公司——这是普通发明人根本无法办到的事。

第三个支持,那就是摩根通过自己的各种影响力,让媒体帮爱迪生说话——其中包括声名赫赫的《纽约时报》。把爱迪生包装成一个“天才发明家”,比如通过各种负面报导,打击爱迪生的各类竞争对手。但是,资本家毕竟还是资本家,当爱迪生出现了一系列判断失误并且固执己见之后,摩根并购了爱迪生的公司,并将“爱迪生”的名字从公司名字中抹去,成立了新的公司,那就是现在的通用电气公司。

第六十七幅:倫敦塔橋

倫敦塔橋

引用自維基百科:19世纪下半叶,随着伦敦经济的发展,城市东部需要一座横跨泰晤士河的桥梁。但因为需要满足通航,这座新桥需要特殊的设计,于是政府在1876年政府做了方案设计竞赛,最后经过激烈的辩论,在50个方案中决定采用霍拉斯·琼斯的开闭式设计。

新桥长244米,有两个高65米的桥塔,桥的中部段长61米,分为上下2层。上层作为人行道,下层是主通道,分为两扇桥段,每扇可以竖起到83度,让航船在下面通过。这两扇桥段各重上千吨,可以在一分钟内升起。(如今采用电动机来升降的,但过去的蒸汽机结构依然保留,可供游客参观)

伦敦塔桥于1886年开建,共历时8年,在1894年正式通车并沿用至今,已经成为伦敦的标志性地标建筑之一。

可開合的橋樑設計

其實中國在宋代就有啟閉式橋樑的設計(但不是這種機械化的開合技術,而是把中間段改成可移動浮橋,同樣是為了解決通航問題):潮州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的交通要津,著名文物旅游胜地,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广济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是国内古桥的孤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引用自某度百科)

潮州廣濟橋

第六十八幅:埃菲爾鐵塔

埃菲爾鐵塔

引用自維基百科:艾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是位于法國巴黎塞纳河畔戰神廣場的鐵製镂空塔,世界著名建筑,也是法国文化象征之一,巴黎城市地标。建成于1889年,分為四樓,其中一、二樓設有餐廳,第三樓建有觀景台,共用去钢铁7,000吨,極為壯觀。1889年5月15日,为给世界博览会开幕典禮剪彩,铁塔的设计師艾菲爾亲手将法国国旗升上铁塔的300米高空。

这个为了世界博览会而落成的金属建筑,曾经保持世界最高建筑45年。1991年,艾菲爾鐵塔連同巴黎塞納河沿岸整座被列入世界遺產。(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這個塔只是為了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而建的,當初是打算開完世博會就拆除的,但後來因為廣受歡迎而得以保留至今)

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

第六十九幅: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

引用自維基百科: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位于美国纽约纽约港自由岛上的巨型新古典主义塑像。这座塑像由弗里德利·奥古斯特·巴特勒迪设计,由居斯塔夫·埃菲尔建造,于1886年10月28日落成,是法国共济会送给美国分部的礼物。

《兄弟連》的經典畫面

在自由女神的基座上刻有共济会的标志,塑像人物是一位身穿长袍的女性,代表罗马神话中的自主神,她右手高举火炬,左手的册子上用罗马数字写有美国独立宣言的签署日期:“JULY IV MDCCLXXVI”(1776年7月4日),脚下还有断裂的锁链。这座塑像是自由和美国的象征,对外来移民展现出欢迎信号。

1885年6月的《弗兰克·莱斯利画报》,其上的木刻版画显示出位于巴黎的已完成塑像、巴特勒迪以及塑像的内部结构。

第七十幅:女子陸軍(英國)

女子陸軍(不列顛)

引用自維基百科: 女子陆军(Womens Land Army),二期爆发前夕,面对可能到来的战争局面,政府希望增加英国境内粮食产量,为此在1939年6月成立了女子陆军,将其作为劳动力投入农业的生产当中。发展到1944年,女子陆军已经超过80,000名成员,该组织一直持续到1949年才解散。

原圖,女子陸軍在學習使用拖拉機(攝於二戰期間,不列顛)

早在一戰期間,英國政府就成立了女子陸軍部隊,主要負責戰場後勤方面的工作,到了二戰前夕又重新組織起來新的女子屯田部隊。縱觀整個二戰戰場,隨著戰況的升級,其主要參戰國都不同程度地將女性投入到戰爭當中,包括前線和後勤。比如超長待機王伊麗莎白二世都曾經在後方支援部隊 (Womens Auxiliary Territorial Service )服役過。而在傷亡最慘烈的蘇德戰場上,蘇聯方面甚至組織了超過八十萬的女性投入到前線作戰,佔到全軍總數的8%。

英國女王在1945年的服役實拍

第七十一幅: 克萊拉·巴頓Clara Barton (美國紅十字會創始人)

克萊拉·巴頓Clara Barton

引用自維基百科:克萊拉·巴顿(1821年-1912年) ,美国红十字会的创始人。曾经她只是一名教师,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她开始从事战争的人道主义事务。当时护理教育不是很正规,她只能自学护理,并成为一名战地护士。战争结束后,她组建了美国红十字会,并且争取到政府的承认与支持。在那个妇女没有投票权的年代,她却一直在积极推动人道主义事业和民权的宣传,这些杰出贡献使得其身后享有美誉。

原圖,攝於1866年
南北戰爭時期的戰地醫院

第七十二幅: 轟炸利物浦(第二次世界大戰)

引用自維基百科: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德国空军对英国本土进行大轰炸期间,利物浦是除了伦敦以外地区受轰炸最严重的地区,因为这座城市是西海岸最大的港口,对英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英国政府不希望德军了解真实的破坏程度,因此有关轰炸的报道保持低调,轰炸大约有30,000人死亡。

英倫大轟炸

PS:利物浦港多年来一直是英国与北美的主要联系渠道,也是英国参与大西洋战役的战略要地,除了为来自多国海军舰艇提供锚地外,英国从外界输入的所有战争物资有90%以上是在此登陆。此图是当地居民被组织疏散的场景。

原圖,二戰時期的利物浦
被炸成廢墟的利物浦市區

第七十三幅 & 第七十四幅:畜力向機械力過渡(馬車和福特T型車的對比)

馬車
福特T型車

引用自維基百科:福特T型车(Ford Model T),是美国亨利·福特创办的福特汽车公司于1908年至1927年推出的一款汽车产品。第一辆成品T型车诞生于1908年的底特律市,它的面世使1908年成为工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T型车的量产,以其低廉的价格使汽车作为一种实用工具走入了寻常百姓之家,美国亦自此成为了“车轮上的国度”。该车的巨大成功来自于其亨利·福特的数项革新,其中最重要就是改进装配线大规模作业,代替传统个体手工制作(也就是后来影响深远的“流水线作业”)

从第一辆T型车面世到它的停产,共计销量1500多万辆,是当时先进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为汽车产业及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20世纪世界最有影响力汽车的全球性投票之中,福特T型车荣登榜首。

原圖,但找不到出處
原圖,但找不到出處

很遺憾並未找到馬車的具體來源,但接下來的一幅就是大名鼎鼎的福特T型車(同樣沒找到出處,但對比了歷史車型,發現的確是1920年代的T型車),結合恰好是汽車開始量產普及的時間點,推測編輯最初的意圖可能是想表現畜力向機械過渡的時代。

第七十五幅:飛來波女郎(在爵士樂派對上)

飛來波女郎(在爵士樂派對上)

引用自維基百科:轻佻女子,也有音译成“飞来波女郎”(Flappers,意即刚离巢会飞的雏鸟),是指1920年代西方新一代的女性。她们穿短裙、梳妹妹头发型、听爵士乐,张扬地表达他们对社会旧习俗的蔑视。

Flappers被公众看作是化浓妆、饮烈酒、性开放、驾驶汽车等轻视社会和性别习俗的人。Flappers概念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1920年代是社会、政治与文化激烈变动的年代,此时也是美国爵士乐在欧洲传播的时期。

原圖

1918年在英国30岁以上的妇女第一次有了投票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普选。1920年美国国会通过赋予女性选举权的《第十九条修正案》。这一切彻底改变了女性依附于男性的状况,使她们摆脱了婚前受父亲支配,婚后是丈夫的附庸的社会地位,女性独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那时女性开始接受高等教育,进入大学的校门。

“咆哮年代”的新女性脱离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保守女性形象,从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她们脱下沉重的紧身胸衣,换上胸罩和内衣,不再束腰,穿上宽松无形的低腰直筒裙和无袖洋装,裙长渐渐拉到膝盖之上,再蹬上高跟鞋,头上戴一顶活泼的钟型帽,她们还把长发剪成波浪型短发。

出处看这里https://beadsguru.blogspot.com/2014/08/those-dazzling-jazz-age-beads.html?view=flipcard

經典的飛來波女郎形象

第七十六幅:西奧多·羅斯福

西奧多·羅斯福

出處在這裡,但是具體的時間地點不詳http://www.pbs.org/nationalparks/people/historical/roosevelt/

大約攝於1900-1905年期間

引用自維基百科:小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Jr.1858年-1919年),又称老罗斯福,第26任美国总统、美国陆军退役上校,纽约市罗斯福家族出身。曾任美国海军部副部长,参与过美西战争,1900年当选副总统。1901年总统威廉·麦金莱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他继任成为总统,时年42岁,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他的独特个性和改革政策,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对国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资源保护政策,推动劳工与资本家和解。对外奉行门罗主义,实行扩张政策,建设强大军队,干涉美洲事务。

西奥多·罗斯福因成功调停了日俄战争,获得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在调停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新崛起的日本对美国构成的潜在威胁,同时也认识到:巴拿马运河对美国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使美国海军舰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调动更加快捷,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因此,他在任内竭力推动巴拿马运河工程,并且视其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

蔣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宋美齡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開羅宣言》奠定了中國民國作為世界四強的地位(後來為了搞平衡,又拉了法國入夥,也就是日後的聯合國五流氓),以及確認三方聯手對日做戰方針,並且聲明被日本所佔領土在戰後歸還中國(包括滿洲和台灣等)

PS:他的远房侄子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那个罗斯福,领导美国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后也当选为美国总统,故常称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小罗斯福”总统,而称西奥多·罗斯福为“老罗斯福”总统。此外,西奥多·罗斯福是总统山上四个总统雕像之中唯一的20世纪总统,与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并驾齐驱。(詳見下文的《第七十八幅:總統山雕像》)

第七十七幅:P12戰鬥機

P12戰鬥機

引用自維基百科:波音公司于1928年开发一款新的战斗机并首飞,主要是用于取代美国海军的波音F2B和F3B,新的战斗机仍使用黄蜂F3B的引擎,但整体更轻便灵活,使其具备了更高的最高速度和更好的性能。在通过美国陆军航空兵团的评估验收后,被命名为P-12战斗机。 1929年至1932年间,波音为美国陆军航空兵团提供了366架P-12,所有型号的生产总计586架。

原圖未找到出處,通過對比現存資料確定是P-12戰鬥機
現存的P-12型戰鬥機

第七十八幅: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總統山)

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總統山)

引用自維基百科: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Mount Rushmore National Memorial),座落于美国南达科他州基斯通附近,公园内有四座高达60英尺(约合18米)的前总统头像,分别是华盛顿、杰斐逊、老罗斯福和林肯(从左到右),这四位总统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代表了美国建国130年来的历史。

PS:前文第四十九幅笔者推荐过一部围绕《独立宣言》做线索的探险电影《国家宝藏》,该电影的续集则是采用了总统山作为藏宝地的创意设定,喜欢探险电影的不妨看看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607471/

国家宝藏:夺宝秘笈(National Treasure: Book of Secrets)

1885年,纽约著名律师查尔斯·E·拉什莫尔将其在南达科他州布拉克山所拥有的矿山附近的一座花岗岩山以其姓氏命名为“拉什莫尔山”。数十年后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的建造计划正式启动后,拉什莫尔本人还曾捐助了5000美元。

建造雕塑初衷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布拉克山地区旅游,然而这个建造计划却引发了美国国会和时任总统卡尔文·柯立芝之间旷日持久的争论。最终,建造计划获得了国会的批准。整个工程的建设于1927年开始,并于1941年宣告完成。拉什莫尔山每年能吸引大约两百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已成为了一个世界级的旅游胜地,还成为了美国文化中美国总统的象征。

华盛顿、杰斐逊、老罗斯福和林肯(从左到右)

其中华盛顿(第五十一幅)、老罗斯福(第七十六幅)和林肯(第五十幅)都在前文介绍过了,这里顺便补一个杰斐逊的维基百科: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年-1826年),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任总统(1801年─1809年)。同时也是《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及美国开国元勋中最具影响力者之一。

除了政治事业外,杰斐逊同时也是农学、园艺学、建筑学、词源学、考古学、数学、密码学、测量学与古生物学等学科的专家;又身兼作家、律师与小提琴手;也是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办人。许多人认为他是历任美国总统中,智慧最高者。(如此多头衔和身份,某半岛打飞机的太祖表示不服)

2元美刀上就是杰斐逊

第七十九幅:大概是個醫療兵

大概是個醫療兵
原圖,出處不詳

關於這個圖的查詢力度很大,也是搜索最久的,但還是未有結果,只在一個虛構的島嶼歷史中找到該圖Friland從圖中信息推測,大概是二戰前後的某國醫療兵;

第八十幅 & 第八十一幅 :愛因斯坦(以色列5元謝克爾) & 質能等價方程式

愛因斯坦(以色列5元謝克爾)
質能等價方程式

出處比較特殊,是以色列貨幣謝克爾的5元正面(第三版,1968年),該版貨幣的正面都是傑出的猶太名人,包括德裔猶太人愛因斯坦(他提出的質能等價方程式是最廣為人知的物理學公式之一)

引用自維基百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1955年),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他创立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也是质能等价公式(E = mc2)的发现者。因为“对理论物理的贡献,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的原理”,他荣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为量子理论的建立踏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以色列第三版謝克爾,5元面值(1968年)

希特勒于1933年开始掌权时,爱因斯坦正在走访美国。由于他是犹太裔人,所以尽管身为普鲁士科学院教授,他并没有返回德国。1940年,他定居美国,随后成为美国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他在一封写给当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信里提到德国可能发展出一种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弹,因此建议美国也尽早进行相关研究,美国因此开启了曼哈顿计划。

爱因斯坦支持增强同盟国的武力,但谴责将当时新发现的核裂变用于武器用途的想法,后来爱因斯坦与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共同签署《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强调核武器的危险性。(讀過國中物理的都知道E = mc2和原子彈的關係,不贅述)

最近大熱的某貝利提醒著我們核武器危險,核子能一樣很危險,如何科學管理和利用非常重要

第八十二幅:颶風戰鬥機編隊(英國)

颶風戰鬥機編隊(英國)

引用自維基百科:飓风战斗机(Hawker Hurricane)由霍克飞机公司(Hawker Siddeley)根据英国空军的规格要求设计生产,设计工作于1934年初展开,在1936年开始量产,其简单的结构令生产十分容易。到1944年末共生产14,000架飓风和海飓风(Sea Hurricane)战斗机,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各个主要战场服役。

在不列颠空战期间皇家空军取得的战果大都由飓风战斗机击落,是英国成功渡过不列颠空战的最大功臣。 每当“不列颠战役”纪念日时,都会有一队飓风从伦敦上空飞过,表示对这种传奇性飞机的敬意 。

英國皇家空軍第85中隊,颶風戰鬥機編隊,攝於英國約克郡,1940年10月
飓风Mk1(R4118),是唯一一架到现在还能飞行,又参与过不列颠空战的飓风战斗机

第八十三幅:《No. 5》(抽象表現派代表畫作)

《No. 5》, Jackson Pollock 1948年

引用自維基百科: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年-1956年),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代表画家,以其独创的滴画而出名。出生于怀俄明州,1929年移居纽约,进入纽约艺术学生联盟,1947年开始使用“滴画法”:取消画架,把巨大的画布平铺在地上,用钻有小孔的盒子、棒或画笔把颜料滴溅在画布上,作画时在画布四周走动,使构图没有中心,结构无法辨认;以反复无意识的动作画成复杂难辨、线条错乱的网,追求下意识的极端放纵,这些都是受到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影响。

波洛克在使用滴画法创作

波洛克在1956年酒驾丧生,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于1956年为他举办了一场纪念回顾展,并在1967年举办了一场更为全面的大型展览。1948年问世的《No. 5》(第5号)是在一块8英尺×4英尺的纤维板上完成的,上面涂上了大量的棕色和黄色油漆,形成了一个鸟巢般的外观。根据2006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这幅画在苏富比拍卖行拍出1.4亿美元的成交价,创下当时的艺术品世界之最。(直到2011年才被超越)

原畫

第八十四幅 & 第八十五幅::美式住宅區+克萊斯勒豪華敞篷車

美式住宅區

該圖未找到出處,但結合時間軸,推測大概是想表現美式中產階級的興起趨勢(下一幅就是1947年推出的帶有土豪內飾的高級敞篷車),話說二戰之後的美國經濟發展一路高歌猛進,培養起一大群新的消費階級人群,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典型的這種獨棟帶花園的美式住宅區,就是在此時開始在美國遍地開花。

新澤西州的某個樓盤
克萊斯勒敞篷車

引用自維基百科:克莱斯勒集团(FCA US LLC),于1925年由沃尔特·克莱斯勒创建,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奥本山,与福特汽车及通用汽车合称为美国汽车制造三大龙头(Big Three)。其旗下有多个汽车品牌,包括克莱斯勒、道奇及吉普等。

克莱斯勒的“Town and Country”系列敞篷车在其汽车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是唯一一款采用豪华装饰的木质敞篷车,仅在1947年生产过3,305辆,这款车采用褐色装饰,搭配灰褐色上衣,并配有令人惊艳的一系列豪华内饰。出处看这里:1947 Chrysler Town and Country

現存車型
極其漂亮的內飾

第八十六幅:Wurlitzer Jukebox(點唱機)

Wurlitzer Jukebox

引用自維基百科:Wurlitzer公司,于1853年由德国移民Rudolph Wurlitzer在美国辛辛那提创立。该公司最初从德国进口乐器转售到美国市场,1880年开始制造钢琴并最终搬迁到纽约,并将业务扩展到为无声电影制作配乐等。

Wurlitzer一开始是以生产入门级钢琴出名,但随着业务的拓展,Wurlitzer收购了许多其他公司,经营包括嘉年华游乐设施,收音机,零售业等周边产业,并最终以自动点唱机和自动售货机而闻名。Wurlitzer的自动点唱机业务在2013年停产,但仍在销售替换零件。

原圖,出處不詳

油管上面有一台1947年的機器實拍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IVFuYYfS7s在沒有電子設備的年代,娛樂場所的音樂通常都是靠這種自動點唱機實現,通過投幣來點歌,而機器本身其實就是一台大號的唱片播放機,一般都有幾十甚至上百張唱片儲存在機箱內部供人選擇。

現存的點唱機

第八十七幅 & 第八十八幅:首次無繩太空漫步+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發射

首次無繩太空漫步

引用自某企鹅网:1984年2月7日,Bruce McCandless成为首位“太空漫步”的宇航员,他走出挑战者号太空船,进行无系绳太空行走。直至今天,那次任务的图片仍让人激动万分,McCandless 距离挑战者号97.5米,飘浮在我们的蓝色星球上空,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显得既强大,又脆弱。

極其震撼的遠景拍攝

布鲁斯·麦克坎德雷斯二世(Bruce McCandless II,1937年—2017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曾担任过工程师,美国海军上校军衔,美国宇航员,曾执行STS-41-B任务。(这次任务是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第四次发射,令人遗憾的是,该飞机在1986年的第十次发射后76秒發生爆炸解体,造成七名航天员死亡,这起事故也是人类航天史上最惨烈的牺牲)

所以S05E24华仔上天,会吓尿也是可以理解的

PS:布鲁斯·麦克坎德雷斯兩年前去世了,《好奇心日報》有篇報道可以看看再见,第一位在太空漂浮的宇航员麦克坎德雷斯_文化_好奇心日报

關於這次太空漫步在B站有個視頻: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243254?from=search&seid=16246897443369983941

挑戰者號的爆炸事故: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155212?from=search&seid=13855191321591234851

物理課本的必插圖,攝於1984年2月7日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是美国正式使用的第二架航天飞机,于1983年4月4日正式进行任务首航。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进行代号STS-51-L的第10次太空任务时,因为右侧固态火箭推进器上面的一个O形环失效,并且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在升空后73秒时,爆炸解体坠毁。机上的7名宇航员都在该次事故中丧生。

挑戰者號發射,攝於1984年
爆炸現場
七名航天英雄全部遇難

第八十九幅:避孕藥的發明

避孕藥的發明

引用自維基百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科学家已经提纯了类固醇激素,例如雌激素和孕激素,并且发现高剂量的激素可以导致停止排卵。但是从动物体内提炼激素的成本极高。到了1939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 Russell Marker,发明了从植物提取物合成孕酮的方法,从此使得廉价的避孕药成为可能。

复合口服避孕药是目前最常见的避孕药。它是一种通过服用复合雌激素和孕激素来控制生育的方法。如女性在经期时每日服用这种药,可达到避孕的效果,目前世界上有超过1亿妇女采用这种办法避孕。

对避孕药副作用的争议一直不断。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医学界已经基本确认复合口服避孕药不会造成癌症以及肥胖,并且普遍认为,相对意外怀孕造成的危害,服用避孕药对妇女健康利远大于弊。因为无论对于第一年新使用者还是有经验的完美使用者,避孕药都是目前失败率最低的避孕手段。

女權運動浪潮興起

在大眾認知當中,似乎避孕藥這類小發明比不上諸如航天飛機等偉大,但其實很多小物件的發明對歷史的影響常常出人意料,比如相比於避孕,避孕藥更多的作用是從此讓女性不再淪為生育工具,並參與到社會勞動中,這些蝴蝶效應傳播到如今,就是女權主義運已經在全球範圍掀起一輪又一輪的社會變革。詳細內容推薦一本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92587/

原圖,具體出處不詳,注意藥丸數是21+7,而且顏色不同,對應一個生理期28天的不同階段

第九十幅:現代醫療

可能是心臟外科手術

這圖的出處有好多,筆者大致查閱到是關於心臟外科手術之類的現場,但認為主要還是為了表明現代醫療的進步,畢竟大眾對這方面的印象大約就是這類手術台現場。關於現代醫療的進步,一方面是筆者知之甚少,另一方面是如今的醫療技術已經發展成極其龐雜的一套系統,也不知從何講起。

其中一個出處是一本書的封面,講成為醫生的道路之類

其中一個出處Venkatachala Sreenivas: 9780595404179: Amazon.com: Books

筆者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目前我們對於一些簡單病症的發病機理都搞不清,更何況各類絕症。儘管人類的醫療衛生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要做到徹底告別疾病,一切還只是剛剛開始,現實的殘酷遠超我們的想象。這裡筆者推薦一部高分紀錄片《人間世》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815163/,看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美國醫生特魯多(E.L.Trudean)會說出這樣的名言:偶爾治愈,總是幫助,常常關懷( 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第九十一幅:集成電路

集成電路

引用自維基百科: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或称晶片/芯片(chip),在电子学中是一种把电路小型化的方式,并时常制造在半导体晶圆表面上。现代集成电路是由杰克·基尔比在1958年发明的。其因此荣获2000年诺贝尔物理奖。

仅仅在其开发后半个世纪,集成电路变得无处不在,计算机、手机和其他数字电器成为现代社会结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现代计算、交流、制造和交通系统,包括互联网,全都依赖于集成电路的存在。甚至很多学者认为有集成电路带来的数字革命是人类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IC的成熟带来科技的大跃进。

查到原圖,但很抱歉查不到出處

第九十二幅:IBM 3420(磁带機)

IBM 3420(磁带機)

3420型號磁带機是IBM在1970年推出的商用型磁帶機,在硬盤儲存技術普及之前,磁帶儲存是那個年代最重要的數據存儲方式(其實到目前為止,人類的絕大多數數據都不是儲存在硬盤上,而是磁帶儲存,最重要的原因是費用便宜....)

油管上面有個裝機視頻,感興趣可以看一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Lh4CMz_Z6M

3420的原型機

引用自維基百科:磁带机(Tape Drive)通常由磁带驱动器和磁带构成,是一种经济、可靠、容量大、速度快的计算机储存备份设备。一般采用高纠错能力编码技术和写后即读通道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数据备份的可靠性。根据装带方式的不同,一般分为手动装带磁带机和自动装带磁带机。

当前提供磁带机的厂商很多,IT厂商中HP(惠普)、IBM等均有磁带机产品。尽管磁带机已经退出消费级市场,但是由于经济、容量大、备份恢复速度不亚于硬盘驱动器而在企业级市场仍有使用。至2015年,IBM制造的磁带容量已经高达10TB,支持现代的高级加密/解密标准,用于服务器数据备份,同时期的硬盘驱动器最大容量也只有4TB(至2016年方有6TB容量的硬盘驱动器出现,但是售价高昂)。

1964年的經典電影《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的劇照,那個年代的機房的數據要依靠磁帶機

第九十三幅: 3又1/2 英吋軟盤( The 3 1/2 inch Floppy Disk)

標準容量是44MB

软盘(Floppy Disk)是个人计算机(PC)中最早使用的可移介质,软盘的读写是通过软盘驱动器完成的。目前常用的就是容量为1.44MB的3.5英寸软盘。软盘存取速度慢,容量也小,但可装可卸、携带方便。作为一种可移贮存方法,它是用于那些需要被物理移动的小文件的理想选择。

软盘在早期计算机上必备的一个硬件,也是计算机上面最早使用的可移介质。软盘英文缩写是FIoppy Disk,它作为一种可移储存硬件适用于一些需要被物理移动的小文件,软盘的读写是用过软驱也就是软盘驱动器来完成的

各種尺寸都有

1967年 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张“软盘”,直径32英寸。

1976年 Alan Shugart研制出5.25英寸的软盘,应用在IBM早期的PC中。Alan Shugart后来离开IBM,创办了希捷(Seagate)公司,他也被尊为磁盘之父。

20世纪90年代,3.5英寸/1.44MB软盘一直是PC的标准的数据传输方式,随着U盘的风靡、光盘刻录的发展、网络应用的普及,曾经是应用最广泛的软盘驱动器将淡出人们的视线。

(以上引用自某度百科,話說這種產品屬於暴露年齡系列,認識的人已經到了脫髮的年紀了o(╯□╰)o)

第九十四幅:聯合車站(加拿大,多倫多地鐵“央街—大學線”的其中一站)

居然是多倫多的地鐵站

話說原作者可能是加拿大人,在全篇幅裡穿插了不少關於加拿大的內容,該線路是多倫多第一條地鐵線路(同時也是加拿大歷史上第一條地鐵,在1954年開通,官網看這裡TTC Subway

仔細對比“DWA”字樣,和原圖吻合

引用自維基百科:世界上首条地下铁路系统是在1863年开通的伦敦大都会铁路,是为了解决当时伦敦的交通堵塞问题而建。当时电力尚未普及,所以即使是地下铁路也只能用蒸汽机车(一直到1905年才全数电气化)。

1863年的英國人就坐上了地鐵,同時期的中國還是同治二年(剛榮升為太后的慈禧老佛爺的獨生子)

1896年,当时奥匈帝国的布达佩斯开通了欧洲大陆的第一条地铁,共有5公里,11站,至今仍在使用。法国的巴黎地铁在1900年开通,其名字“Chemin de Fer Métropolitain”(法文直译指“大都会铁路”)是从Metropolitan Railway直接译过去的,后来缩短成“métro”,所以现在很多城市轨道系统都称Metro。苏联的地铁也顺理成章,称作метрополитен,简称Метро。(大陸稱之為地鐵,台灣叫捷運)

話說莫斯科的地鐵讓人印象深刻,極力推薦《地鐵2033》系列,廢土題材的FPS經典遊戲。

《地鐵2033》系列

亞洲第一條地鐵是1927年在東京通車的銀座線。而中國第一條地鐵要到1965年在北平開挖,直到1971年才竣工的一號線。因為是處於冷戰時期,所以很多設計是作為戰備工程來搞的(後來援建北韓的平壤地鐵也是這個思路,其開挖深度更是達到喪心病狂的100米以上)

平壤地鐵月台:濃濃的蘇式風格

第九十五幅:帝國大廈

帝國大廈

引用自維基百科: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是位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曼哈顿的一栋著名摩天大楼。名称源于纽约州的昵称──帝国州,故其英文名称原意为“帝国州大厦”(帝国大厦的中文翻译已经约定俗成沿用至今)。

帝国大厦为纽约市以至美国最著名的地标和旅游景点之一,是保持世界最高建筑地位最久的摩天大楼(1931-1972年)。楼高381米、103层,于1951年增添的天线高62米,提高其总高度至443米。大楼于1930年动工,于1931年落成,建造过程仅410日,有着世上罕见的建造速度纪录。

1933年第一版《金剛》,奠定了帝國大廈高頂打飛機這個經典橋段(注意早期的大廈樓頂是沒有天線的)
如今的帝國大廈

第九十六幅:好萊塢

“冬青木”路標

原圖出處在這裡:Top 10 Famous Places to Eat in Los Angeles, California

引用自維基百科:好莱坞(英语:Hollywood),是美国加州洛杉矶的一个地名,由于美国许多著名电影公司设立于此,故经常被与美国电影和影星联系起来,而“好莱坞”一词往往直接用来指南加州的电影工业。

1886年,从房地产生意发财的富商哈维·亨德申·韦尔考克斯在这里买下了0.6平方公里的土地。好莱坞这个名字来自英语的“holly”(冬青)。韦尔考克斯的夫人一次旅行时,听到她旁边的一个人说她来自俄亥俄州的一个叫做好莱坞的地方。她很喜欢这个名字,回到加州后就将她丈夫的农庄改称为好莱坞了。

20世纪初,纽约和新泽西的电影公司开始迁向加州,原因是这里的天气好,日照时间长。虽然当时已经有电灯了,但当时的电灯还不够亮,当时最好的光源是阳光。除此之外,加州视野宽广,有各种不同的自然风景。此外当时托马斯·爱迪生持有电影的专利,而加州离新泽西非常远,因此爱迪生很难在这里控制他的专利权。在美国东岸,独立的电影公司经常被爱迪生和他的代理人诉讼,在遥远的加州没有那么多爱迪生的部下。

1911年第一个电影工作室在好莱坞开业,同年已有15个其它的工作室在这里定居,成千上万的梦幻制造者紧随而至。1923年,今天成为好莱坞象征之一的白色大字“HOLLYWOOD”被树立在好莱坞后的山坡上,这个招牌今天受到商标保护,没有经过好莱坞商会的同意,无人有权使用它。

中國大劇院,星光大道的起點

第九十七幅:馬丁·路德·金

此圖找不到出處,只能結合時間軸和肖像外貌特征確認是馬丁·路德·金

引用自維基百科: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年-1968年),美国牧师、社会运动者、人权主义者和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领袖,也是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主张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方法争取非裔美国人的基本权利,而成为美国进步主义的象征。

他的父亲为了纪念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而将他改名为小马丁·路德·金。身为一位浸信会牧师,金在他职业生涯早期就已开始投入民权运动,曾领导1955年联合抵制蒙哥马利公车运动,并在1957年协助建立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SCLC)。

担任SCLC首任主席期间,金曾在1962年发起反种族隔离抗争,1963年又发起“向华盛顿进军”行动,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负名望的演说家。

金發起的“向華盛頓進軍”運動現場,1963年

1964年10月14日,诺贝尔委员会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1965年,他与SCLC共同组织“由塞尔玛向蒙哥马利进军”行动;隔年又将民权运动往北扩散至芝加哥。在他生命最后几年,除了民权运动,金也关注美国的贫穷问题和越南战争,发表《越南背后:打破沉默的时刻》演讲说明他对越战的立场转变。

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一家汽车旅馆遭人暗杀,引发了全美各地支持者的暴动。1977年,美国前总统杰拉尔德·福特向他追赠总统自由勋章;2004年,美国国会决议向金追赠国会金质奖章,两者都是美国平民最高荣誉。1986年,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被定为“马丁·路德·金纪念日”,是美国联邦假日之一,另有数百条街道以金命名。2011年,位在华盛顿特区国家广场上的马丁·路德·金纪念碑正式开放给公众参观。

金在明尼蘇達大學反越戰遊行中演講,1967年

第九十八幅 & 第九十九幅:迪斯科+滑旱冰(八九十年代最風靡的娛樂)

迪斯科炫彩球

引用自維基百科:迪斯科(Disco),来自法文的discothèque,意指那些播放录制好的跳舞音乐的舞厅,来源于美国黑人民间舞蹈和爵士舞。最早的迪斯科舞厅来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维希法国,当时纳粹禁止爵士乐,作为反抗,迪斯科在地下活动。“迪斯科舞厅”一词起源于法语单词“图书馆”(bibliotheque)。战后这种活动公开化,并成为一种时尚。

迪斯科舞蹈活动量大,音乐节奏强烈。是一种没有规定动作的即兴式的自由舞蹈,跳舞者同时就是音乐的欣赏者,他们会首先沉迷在人生之中,把自己带到爱情的旋涡之中,并随着音响强烈而急剧的节奏而摆动,因没有规定的步伐,他们会根据节奏的变化即兴地做出不同的身体动作,自由地扭动着身体的各个部位,自由奔放,跳出自己。同时间他们也会创造著各自的花样,充分地毫无约束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做出各种不同动作。跳舞人数可男女成对而舞,也可集体同舞,与众同乐。

關於迪廳彩球的歷史,感興趣的可以看這篇:相约迪斯科球下:夜场舞的不朽历史标志 | 异视异色|NOISEY音乐|来自VICE的音乐频道,全球新音乐探索平台

至今大部分夜店或者KTV等娛樂場所仍在沿用)

在個性解放又逐步打開國門的八九十年代,迪斯科舞廳是當時最潮流的娛樂場所之一,一直到了九十年代後期才逐漸消退,稍微有點年紀的人肯定見過舞廳光彩炫目的炫彩球。經典的迪斯科場面B站有很多老視頻:

旱冰鞋

滑冰場也是當年最火的娛樂場所之一,想看八十年代回憶的可以點這裡“”

第一百幅:Mysta Bot(玩具機器人)

Mysta Bot

出處點這裡,一種當年很火的玩具機器人:Mysta Bot by PlayTime

原圖

第一百零一幅:AIWA XP-560(CD隨身聽)

AIWA公司生產的XP-560(CD隨身聽)

引用自維基百科:随身听,即指便携式袖珍播放机,属于电子产品的一个种类。1972年由德国人Andreas Pavel发明,1977年申请专利。该辞汇最初出自日本新力公司(Sony)的一个品牌,中文名称由“Walkman”转变而来。

随身听最初只有收音、磁带播放或录音功能,由于体积很小,携带时挂于腰部,多年轻人使用。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体积变得越来越小,并演变出多种品种,包括对应CD、MD、MP3、MP4等资料媒介或格式的机种。随身听市场在创始的Sony-Walkman称霸25年后,市场陆续受到MP3播放器侵蚀,最后被苹果公司的iPod取代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

在MP3出現之前,CD隨身聽是最火的音樂播放器

出處看這裡,在易貝上面有二手舊貨在賣:

第一百零二幅:IBM PS/2 Model 50Z(早期的PC端產品)

IBM在1987年推出的PS/2 Model 50Z型號PC產品

油管上面有復活這款古董的視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5VBtbltMXc

引用自維基百科:1962年11月3日《纽约时报》在相关报导中首次使用“个人计算机”一词,世界公认第一部个人计算机,则为1971年Kenbak Corporation推出的Kenbak-1。第一部大量生产的个人计算机,则为1971年Computer Terminal Corporation所推出的Datapoint 2200。

至1973年,法国工程师François Gernelle和André Truong所发明的Micral个人计算机,则为首部使用英特尔微处理器的商用个人计算机。1980年代,IBM推出以英特尔的x86的硬件架构及微软公司的MS-DOS操作系统的个人计算机,并制定以PC/AT为PC的规格。之后由英特尔所推出的微处理器以及微软所推出的操作系统发展几乎等同于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IBM的PS/2 系列個人電腦,1987年

第一百零三幅:霹靂舞

查不到該圖出處,但是結合時間軸,和霹靂舞興起的年代是契合的

引用自維基百科:霹雳舞(Breakdance),是街舞的一种,也是第一种嘻哈舞种。1970年代起源于美国纽约市的布朗克斯区,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早期跳霹雳舞的舞者多为西班牙语裔美国人,而不是非裔美国人,然而他们当初偏好的音乐风格却大大影响了今天的嘻哈音乐。

霹雳舞起源于美国,它的创始人是美国东岸黑人歌星詹姆斯·布劳德。他于1949年在电视上唱新歌时,自己创作了一种稀奇古怪的动作,青年们竞相模仿,并在街头进行跳舞比赛,因这种舞蹈大都在街头表演,故又称“街头舞蹈”,即街舞。这种舞蹈传到西岸洛杉矶后,又出现了模仿机器人或傀儡动作的机械舞。美国东西两岸两大派街头舞蹈结合起来,深受青年们的欢迎。

這是原圖,可惜找不到出處

“Break Dance”,中文形象地译为“霹雳舞”。只有那些贴近地面,以头、肩、背、膝为重心,迅速旋转、翻滚的动作才叫“霹雳”。模仿木偶、机器人或月球漫步的舞步,是“霹雳舞”的另一种形式。

到了19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了称之为“祖鲁族”舞蹈团,涌现了不少霹雳舞星。祖鲁族擅长表演“臀转”和“蜘蛛步”等舞蹈技巧,而且对舞蹈动作进行不断地更新,每一个人从不做与别人相同的动作——发明了许多高难度技巧,如“身躯向上扭摆”、“背转”、“风车转”等,霹雳舞至今仍在世界各地流行。

各種高難度動作

第一百零四幅:Motorola phones Motorola DPC-550(早期翻蓋手機)

Motorola phones Motorola DPC-550

Micro TAC系列是世界上第一款采用翻盖设计的手机,由摩托罗拉在1989年生产,它为后来翻盖手机的发展树立了标准。在易贝的旧货市场上看到有人在卖这个型号:

原型機

第一百零五幅:甚大天线阵(VLA)

VLA陣列

引用自维基百科:甚大天线阵(Very Large Array,缩写为VLA)是由27台25米口径的天线组成的射电望远镜阵列,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圣阿古斯丁平原上,海拔2124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

每个天线重230吨,架设在铁轨上,可以移动,所有天线呈Y形排列,分布在三条臂上,每臂长21千米,组合成的最长基线可达36千米。甚大天线阵隶属于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NRAO),于1981年建成,工作于6个波段,最高分辨率可以达到0.05角秒,与地面大型光学望远镜的分辨率相当。

天文学家使用甚大天线阵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发现,例如发现银河系内的微类星体、遥远星系周围的爱因斯坦环、伽玛射线暴的射电波段对应体等等。曾出现在多部影视作品中,包括《接触》、《独立日》等。

1997年的經典科幻電影《Contact》 就是在VLA取景
實景

第一百零六幅 & 第一百零七幅:滑板運動+滑雪運動

都是近些年來很流行的極限運動項目之一,具體沒什麼可以介紹,故而略過;

滑板運動
滑雪運動

第一百零八幅:柏林墻

畫滿塗鴉的柏林墻

引用自維基百科:柏林墙(德语:Berliner Mauer)是德国分裂期间,东德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全封闭边防系统。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67.8公里,最初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其目的是阻止东德居民逃往西柏林以前往西德。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了分割东西欧的铁幕的一个象征。

柏林墙的结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德国首都柏林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柏林墙修建之前,约有350万东德居民逃离苏联占领区以及之后的东德和东柏林地区,其中1949年到1961年间约260万人。柏林墙修建后在1961至1989年间这类逃亡被大幅限制下来,约有5000人在此期间尝试翻越柏林墙。1960年起《开枪射击令》生效,东德边防军允许对非法越境者开枪射击,此举于1982年甚至通过立法被合法化。据截止2009年的统计,被枪杀人数约在136人至245人之间,确切死亡人数目则不得而知。

1989年11月10日,勃兰登堡门附近的柏林墙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政治变革,邻国波兰和匈牙利政府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在数周的抗议活动后,1989年11月9日东德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西德以及西柏林,当晚柏林墙因故在东德居民的压力下被迫开放。随后数周中欣喜的人群凿下柏林墙作为纪念品,1990年6月东德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柏林墙的倒塌为结束东德共产党的独裁统治,东德政府的倒台以及两德统一铺平了道路,一年后的1990年10月3日两德最终统一,而柏林亦成为两德统一后新首都。

當年的人民用塗鴉作品表達情緒:小鸟:柏林墙的惊人涂鸦艺术

相當出名的“兄弟之吻”

第一百零九幅:RABDe 500(高鐵列車)

瑞士SBB-CFF-FFS的RABDe 500列車

引用自維基百科:RABDe 500(通常被称为ICN,意为城际列车)是一种瑞士客运列车,于2000年推出,最高速度200公里/小时。在1999年至2005年期间,共有44列RABDe 500型列车,共308节车厢交付给瑞士联邦铁路公司运营。

實景

瑞士的國營鐵路官網看這裡:Everything for your mobility | SBB,話說在這個山地之國的火車沿途,有著不少世界級的秀麗風光。

各種湖光山色

第一百一十幅:PS遊戲機

索尼PS遊戲機的手柄

引用自維基百科:PlayStation(プレイステーション,简称PS)是由索尼互动娱乐创立并开发,从第五到第八世代的一系列电子游戏机。品牌1994年12月3日随着初代PlayStation游戏机在日本发售而首次推出。它现在有四款核心家用游戏机,外加媒体中心、在线服务、一系列控制器、两款掌上游戏机和手机,以及多种杂志。

系列首款主机PlayStation在首发9年6个月后出货突破1亿台,是第一款达成此记录的电子游戏机。其继任机种PlayStation 2于2000年发行,是迄今史上最畅销的家用游戏机,截至2012年12月28日售出1.55亿台。

PlayStation 3于2006年发行,截至2017年在全球售出超过8500万台。索尼最新的游戏机PlayStation 4于2013年发行,发售24小时即售出100万台,成为历史上销售最快的游戏机。

經典款的遊戲機

第一百一十一幅:數碼相機

數碼相機

在手機拍攝功能還不夠完善的十年前,便攜式的數碼相機曾經是一股潮流,但是今天已經被淘汰了,這個是大家生活中曾經比較熟悉的產品,具體不表。

原圖,可惜查不到具體內容

第一百一十二幅:游梁式抽油機

游梁式抽油機

關於抽油機的百科就不貼了,想知道工作原理的可以看這個:

找得到原圖,但是查不到出處

想了解石油是怎麼被開採出來的,可以看這個一分鐘的科普:

我們都知道如今全球的能源基礎都是建立在化石能源上的,但大眾對此所知甚少,如果非要講點什麼關於這類話題的最新認知,那麼推薦一本页岩革命 (豆瓣),看完大概就能明白,在未來數十年裡關於化石能源開採的大趨勢是什麼。

大陸方面的油氣田分佈

第一百一十三幅:煙火表演(美國獨立日國慶慶典)

紐約的獨立日煙火表演
這是原圖
仔細觀察上圖就會發現自由女神像就在其中

引用自維基百科:美国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是为纪念在1776年7月4日于大陆会议中宣布独立宣言所成立的节日。这一天是美国宣布从大英帝国宣告独立的日子,故独立日也是美国的国庆日。

在7月4日这一天,美国各地会举行各项庆祝活动,像是放烟火、花车游行、节庆游行、烧烤、野餐、举办音乐会、棒球赛、以及家庭聚会等。与其他夏季活动类似,独立日的庆祝活动往往在户外举行。

独立日是一个联邦假日,因此当天所有非必需的联邦机构(如邮政和联邦法院)均会放假。节日的装饰品(如彩带、气球以及服装)一般为美国国旗的红、白、蓝色。庆祝游行常在早上举行,晚上则在公园、聚会场地、城市广场等地举办烟花汇演。

華盛頓的煙火慶典,紅白藍三色是當天的主色調

独立日烟花表演时往往播放美国爱国歌曲:如美国国歌《星条旗》、《上帝保佑美国》、《美丽的阿美利加》、《我的国家属于你》、《这是你的土地》、《星条旗永不落》。许多州会举行烟花表演,当天中午,所有美国军事基地会按照美国州数鸣枪,这种仪式被称为“向联盟致敬”(Salute to the Union)。

終於趕在國慶日之前更新完這個帖子,說好的文末彩蛋第一彈由謝耳朵傾情出演:

謝耳朵獻唱愛國歌曲合集

PS:谢耳朵演唱的第一段是《我的国家属于你》(《My Country, Tis of Thee》),是一首美国爱国歌曲,曲调与英国国歌《天佑女王》相同,是美国在19世纪时所实际使用的国歌。这首歌在1831年7月4日于波士顿的一场国庆典礼中首次公开演奏。马丁·路德·金恩在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中,曾引用这首歌的的歌词。

摘自歌词第一段:

My country, tis of thee,(为了你,我的国家,)

Sweet land of liberty,(甜美的自由之地)

Of thee I sing;(为你我歌唱;)

Land where my fathers died,(我祖宗们死去的土地,)

Land of the pilgrims pride,(朝圣者们的骄傲的土地,)

From evry mountainside(在每一处山岗)

Let freedom ring!(让自由回荡!)

《My Country, Tis of Thee》

第二段是美國國歌《星條旗》(或許是因為翻譯的緣故,容易和《星條旗永不落》混淆,其實兩者並不同,《星條旗》才是法定國歌):1814年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在巴尔的摩目睹了英军对麦克亨利堡的进攻和美军的英勇抵抗:9月13日凌晨,透过炮火的硝烟,他看到一面美国国旗仍然在城堡上迎风飘扬。被这景象深深感动的他,随手从口袋中拿出一封信,在背面写下了几行诗。第二天,弗朗西斯·斯科特·基把诗稿送给法官约瑟夫·霍普·尼科尔逊,得到大力赞赏,并建议用一首当时非常流行的约翰·斯塔福德·史密斯作曲的《致天堂里的阿那克里翁》(To Anacreon in Heaven)做为配曲,同时取歌名为《星条旗》(The Star Spangled Banner)。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當時看到的十五星十五條紋的星條旗,現存於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

这首歌深受美国人民的喜爱,很快就传遍全国。19世纪时,乐队经常会在各种公众活动中演奏《星条旗》,包括美国独立日的庆典。1930年,海外退伍军人协会发起一份将《星条旗》定为美国国歌的请愿,共有500万人签名并递交至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

众议院在当年通过了该法案,美国参议院也在1931年3月3日通过该法案。总统赫伯特·胡佛于1931年3月4日签署该法案,正式认可《星条旗》为美国国歌并且编入美国法典。

《星條旗》的演奏視頻: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0856908/?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0

第一百一十四幅:主角們在公寓的聚餐(最終幅,共有4幅)

最後一幅也是最特殊的,在過去的十二年裡,一共變動了四次:

第一季(5人組)

第一季

第二至四季(還是五人組)

第二至四季

第五季(依然是五人組)

第五季

第六季至第十二季劇終(固定七人組)

最終固定下來的七人組

最後的最後,送上三個小彩蛋:

彩蛋一,所謂人生若只如初見,何必秋風悲畫扇,大結局有個前後呼應的小小細節:最後出鏡的七人組當中,佩妮穿的那件衣服就是第一季第一集遇見謝耳朵他們的那件!!

S12E23全劇終的最後一個定格畫面
小花特地穿上S01E01這件衣服

彩蛋二,其實早在2007年首集開播的2005年,創作團隊曾經試水性質地做過一個未曾播出的試播集(Unaired Pilot)。

引用自維基百科:由查克·洛尔与比尔·普拉迪编剧,该集剧情与后来正式播出的版本相差甚远。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看过该集后也没有给予支持,但鼓励二人重新写剧本,从而产生了正式的《生活大爆炸》第一季第一集。按照传统,试播集一般会作为DVD套装的赠送内容,但这一集并没有放出,在互联网上也很难找到该集的正版拷贝。

B站上面有个清晰度很差的版本,还被剪成四段:

起初,《生活大爆炸》的编剧查克·洛尔与比尔·普拉迪想出了两个情景喜剧的点子:其一,描写一名单身女性的漫漫人生路;其二,围绕一群生活在自己的封闭世界里,接触不到女性的疯子科学家展开,随后他们决定将两个点子撮合起来,这便有了整部剧的构思。

两人直接写出了剧本,找了一些演员朋友“表演出来”,然后直接播给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老板莱斯利·穆恩维斯看,CBS高层在5月1日观看了该集试播集但并不认可。好在鼓励两人重写剧本再试一次,随后才有了《生活大爆炸》正式版。整部剧最早的标题是《莱尼、潘妮和肯尼》(Lenny, Penny and Kenny),之后才被改为《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其中故意加入了一个双关语:bang在口语中有性交的含义o(╯□╰)o。

這個版本的初見是在馬路邊,女主是比較兇悍的凱蒂(後來改成溫柔的佩妮)

正式播出的版本较该集在对白和布景上更加乐观光明。在角色方面,凯蒂的形象受到了批评,该集观众甚至要求那个“悍妇”离他们“可爱的男生们”远点,于是凯蒂被改成了正式剧情中的女主角佩妮,后者更加乐观善良,而且有一份全职工作,住在自己的公寓里(最早的凱蒂是被收留在謝耳朵家裡)。

這個版本的謝耳朵也會偷窺女生屁股,有鹹濕的人設

原剧中也没有霍华德·沃洛维茨或拉杰什·库斯拉帕里,谢尔顿的形象也与正式剧集中差别较大(后来关于谢尔顿性猥琐的特点被安排给了霍华德)。吉尔达的角色性格也被分拆,由后来的霍华德、拉杰什和莱斯利·温科代替。而台词方面,很多梗在后来经过改良出现在正式版当中。

這個版本同樣有洗澡的橋段

彩蛋三,片頭曲《The History of Everything》,唱的超快很不容易聽清楚,配上動畫會有一種跨越時空回顧地球歷史的感覺。全曲其實很長,我們在劇中看到的只是該曲的第一段:

Our whole universe was in a hot dense state

我們整個宇宙都處於高熱高密度狀態

Then nearly fourteen billion years ago expansion started

然後在大約一百四十億年前開始拓展

Wait...

等等...

The Earth began to cool

地球開始冷卻

The autotrophs began to drool

自營生物們開始繁殖

Neanderthals developed tools

原始人發展工具

We built a wall (we built the pyramids)

我們建造城牆(我們建造金字塔)

Math, science, history, unraveling the mystery

解決數學、科學、歷史的謎團

That all started with the big bang! (bang!)

而這些都是從大爆炸開始的!(砰!)

-------我是分隔線,完整的視頻看這裡-------

以上這段就是在片頭曲會聽到的歌詞

但是後面還有一大段~

"Since the dawn of man" is really not that long

人類的出現真的沒有那麼久

As every galaxy was formed in less time than it takes to sing this song

因為每個星系的形成時間都少於唱這首歌的時間

A fraction of a second and the elements were made

轉瞬間元素就出現了

The bipeds stood up straight

兩足動物站起來了

The dinosaurs all met their fate

恐龍們迎接他們的天命

They tried to leap but they were late

牠們嘗試逃脫卻為時已晚

And they all died (they froze their asses off)

然後他們都死掉了(他們被凍住了)

The oceans and Pangea

海洋和盤古大陸

See ya wouldnt wanna be ya

這跟我們根本一點關係也沒有啊

Set in motion by the same big bang!

由大爆炸開始運行

It all started with the big BANG!

這全都始於大爆炸!

Its expanding ever outward but one day

它在拓展表面,但有天

It will cause the stars to go the other way

它將會造成星星前往另一邊

Collapsing ever inward, we wont be here, it wont be hurt

在內部崩塌,我們不會在那,它不會受傷

Our best and brightest figure that itll make an even bigger bang!

我們最棒最風光的成果將會造成更大的爆炸!

Australopithecus would really have been sick of us

南方古猿人會對我們感到厭煩

Debating how were here, theyre catching deer (were catching viruses)

辯論著我們如何到這裡,他們在捕捉鹿(我們在捕捉病毒)

Religion or astronomy (Descartes or Deuteronomy)

宗教或天文學(笛卡爾或申命記)

It all started with the big bang!

這全都始於大爆炸!

Music and mythology, Einstein and astrology

音樂和神話,愛因斯坦和占星學

It all started with the big bang!

這全都始於大爆炸!

It all started with the big BANG

這全都始於大爆炸!

(全文終,2019年7月4日)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