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2022-12-28 10:37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1982年7月,邓颖超无意间看到时任台湾领导人的蒋经国发表了一篇公开文章。于是,她马上将这一消息报告给...

1982年7月,邓颖超无意间看到时任台湾领导人的蒋经国发表了一篇公开文章。

这篇文章里诉说了蒋经国对于父亲蒋介石的悼念,以及自己对于大陆故土的思念之情。

凭借着多年工作积累下来的政治敏感,邓颖超捕捉到了一个信号:

可以通过与蒋经国洽谈,争取台湾和平统一。

于是,她马上将这一消息报告给了邓小平,邓小平反复斟酌后,决定派廖承志致信给蒋经国,呼吁大陆和台湾早日统一。

信件送出后,所有人都翘首期盼蒋经国的答复,然而最终却只等到了宋美龄的一封回信,而回信内容令人心寒不已。

邓颖超为何觉得蒋经国会对台湾统一一事松口?

邓小平为何派出廖承志作为和谈信使?

宋美龄究竟做了怎样的回复?

热血澎湃的革命青年

蒋经国是蒋介石与原配夫人毛福梅的儿子,毛福梅与蒋介石是包办婚姻,因此夫妻二人感情并不亲密。

后来,蒋介石又陆续娶了娶妻陈洁如、姚冶诚、宋美龄等妻妾,但她们都没有为蒋介石生下一儿半女。

因此,蒋经国是蒋介石一生中唯一的亲生儿子。

读书时期的蒋经国风华正茂,因为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这位少年早早就立下了远大的救国抱负。

1925年,国内爆发了令人愤恨的“五卅惨案”,蒋经国与同学们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却遭到了学校的开除。

被学校开除后不久,蒋经国又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的学生运动,这次他又被抓进了警察局。

两周之后,蒋经国被释放出来,但此时他非常迷茫,不知道如何才能施展自己的一身才华和爱国抱负。

恰逢这年,莫斯科中山大学招生,同学们邀请蒋经国一起报名,蒋经国早就对苏联向往已久,于是立马就递交了报名表。

15岁那年,蒋经国辞别家人,踏上了异国求学之旅。

在苏联期间的学习让蒋经国迅速成长,他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革命同窗,其中一位便是邓小平。

邓小平是在蒋经国到莫斯科的第二年,才来到中山大学的。二人虽然不是同期入学,但基于老乡的身份和革命的情怀,很快就成为了关系紧密的同窗。

邓小平到了莫斯科后,组织上安排他担任中山大学的党小组组长,作为共青团员的蒋经国,就是这个小组的成员之一。

有了这几层关系,再加上二人都曾有过真正的革命活动经历,自然是无话不谈。

蒋经国比邓小平小6岁,他常常在饭后找到邓小平,约他一起去莫斯科湖畔散步。

俄罗斯的冬天非常寒冷,外面四处都是滴水成冰的景象,但两人却丝毫不觉得冷,一边欣赏美丽的冰雪世界,一边谈论当下的时事政治。

邓小平的革命经历非常丰富,常常令蒋经国佩服不已,邓小平也不厌其烦地讲述着那段火热的岁月。

蒋经国尤其对邓小平的赴法勤工俭学经历非常感兴趣,常常缠着邓小平讲他在法国的一些趣事。

那一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尚且融洽,学生们之间也非常和谐,在异国他乡时常互相帮忙。

蒋经国的家境向来富裕,每个月都能收到一笔不低的生活费,除了自己的日常开销,他就把剩下的钱用来帮助家境贫困的同学。

对于大家互帮互相的局面,邓小平作为党小组组长非常欣慰,也希望这样珍贵的同窗情谊能一直持续下去。

然而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爆发后,蒋介石突然对共产党人发难,打破了国共合作的良好局面。

远在莫斯科留学的学生们知道此事后,纷纷痛骂蒋介石背信弃义,作为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也连带着成为众矢之的。

蒋经国满腹委屈,他觉得自己远在莫斯科求学,压根不知道也决定不了父亲的所作所为,还受到同学们的责难实在是冤枉。

郁闷至极的他找到了邓小平,诉说心里的种种委屈,邓小平诚恳地安慰他:

“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和家庭,但今后的都是靠自己走的。你真诚地站在无产阶级这一边,那就用行动向人民和组织,证明自己。”

邓小平的话令蒋经国豁然开朗,于是他立马返回宿舍,提笔给父亲蒋介石写了一封信。

在这封信中,他完全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口吻,指出了蒋介石的所作所为不是正义之举,不利于国家时局。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父亲心比海深,为了实现“宏图霸”业不惜动用一切手段,根本不会因为这区区一封信有什么改变。

昔日同窗走上不同的革命道路

了1927年,蒋经国又得知父亲公开背叛了革命,开始大肆捕杀共产党人,这令他既震惊又气愤。

于是他跟着莫斯科的同学们一起,痛斥蒋介石的行为,甚至率先高呼:“打倒蒋介石,打倒反革命分子蒋介石!”

之后,他又发表演讲,说明自己虽然是蒋介石的儿子,但也是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青年团成员,蒋介石既然背叛了革命,那就成了人民的敌人。

一番演讲过后,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1927年春天,邓小平接受组织安排回国参加革命斗争,蒋经国则继续留在了莫斯科。

蒋经国虽然家境富裕,但也有着自立自强的志气,此后多年他不仅在苏联打了多份工,出色地完成了学业,还与苏联女工菲娜结为了夫妻。

1937年,蒋经国带着家人离开苏联回到了国内,但当时国内时局已经动乱不堪,为了共同抵御外敌,国共双方已经再度携手合作。

尽管蒋经国可以不依靠蒋介石,靠自己的能力养活一家人,可他与蒋介石毕竟是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谁也无法改变。

于是他接受了父亲的安排,开始在机关单位任职,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再次故技重施,表面上声称自己爱好和平有意与共产党和平谈判,背地里却开始积极筹备内战。

不过在持续近三年的战役中,蒋介石屡屡落败,最终只能逃到台湾继续维持他的蒋家王朝。

期间,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多次向蒋介石抛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但直到蒋介石归于尘土台湾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蒋介石死后,蒋经国接替父亲成为了台湾的新任领导人。

彼时,大陆方面的领导人则是他曾经的同窗好友邓小平。

邓小平与蒋经国相处数年,他深知蒋经国与蒋介石不是一类人,因此他多次托人到台湾给蒋经国捎话,希望他能认真考虑台湾的和平统一问题。

1980年5月,邓小平再次在某个场合,托人给蒋经国捎话:

“我们都是年过七十的人了,在我们这一代解决台湾问题,历史会给我们讲些好话,也算为后代做点事。”

对于邓小平的这些肺腑之言,蒋经国并非无动于衷,但他早已不是那个孑然一身在苏联求学的热血青年,由于种种原因,他这次无法再听从邓小平的建议。

邓小平理解蒋经国身处高位,有许多的不得已之处,也就没有再苦苦相逼。

直到1982年,邓颖超看到蒋经国的文章,她读到了蒋经国似乎有落叶归根的想法,于是立马报告给了邓小平。

邓小平读了这篇文章后,也感觉到这是一个不错的契机,于是便决定派人致信给蒋经国。

虽说当时党中央人才济济,但到底派哪个人写这封信比较合适呢?

斟酌再三后,邓小平决定将这个重任交给廖承志。

廖承志致信蒋经国

廖承志是何许人也?

若是说起他的父亲廖仲恺,那大家应该就不陌生了。

廖仲恺可谓中国最早一批觉醒的革命家,是与孙中山一样的元老级人物。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廖仲恺和孙中山结下了深厚情谊,此后,廖仲恺开始协助孙中山开展革命事业。

多年以后,孙中山一路建立了中华革命党、广州黄埔军校等影响近代中国的军事机构,并收拢了蒋介石、汪精卫等左膀右臂。

由于工作接洽,廖仲恺和蒋介石也渐渐熟络起来。

然而,在孙中山过世后,国民党内部瞬间掀起了一股夺权大战,廖仲恺虽然资历深厚,但还是惨遭杀害。

廖仲恺的妻子何香凝得知此丈夫惨死,瞬间对国民党痛恨不已。

悲痛之余,她带着儿子廖承志愤然离开,到了乡下过起了隐居的日子。

廖承志虽然失去了父亲的庇护,但好在还有一位知书达理的母亲,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他终于长成了一个积极上进、心怀家国的小青年。

1930年,廖承志为了追寻心中的理想,也去了苏联读书,在这期间他认识了蒋经国。

虽说两个青年的上一辈有着纠葛不清的恩怨,但他们却在寒冷的莫斯科结为了互相帮扶的好友。

虽然后来两人在革命立场上做了不同的选择,但彼此之间的情谊却并没有改变。

因此,在邓小平看来,廖承志最适合作为两岸和平大使的人选。

廖承志接到邓小平的指示后,当即表示自己愿尽一切努力,促成这次和平洽谈。

于是,他立马以私人名义,先给蒋经国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他回忆了二人曾经互相扶持的同窗友情,称蒋经国为兄弟。

也直言其实大陆和台湾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希望蒋经国从民族大义出发,早日回归大陆。

文末,廖承志真情流露,写下这样一句诗词:“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这封饱含心血的书信完成后,廖承志首先呈报给了中共中央,得到批准后他托人将信送到了台湾。

蒋经国收到信后,戴起老花镜仔细读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他握着信怔愣了许久。

台湾与大陆错失和谈机会

信中内容的确令他动容,可他一时间无法决定究竟作何抉择,于是他派人把信送给了远在美国的继母宋美龄。

不料,宋美龄收到信后非但没有认真听取廖承志的建议,反而恶意揣测这是大陆方面的“政治阴谋”,因此她对信中提到的和平谈判一事非常排斥。

此时,这封公开信,已经被大陆和台湾的一些媒体刊发出来,很多大陆和台湾的同胞都激动不已,期待蒋经国和宋美龄能作出正确的抉择。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宋美龄丝毫不顾及社会影响,直接斗气似地给廖承志回了一封信。

信中她甚至没有采用外交敬词,而是直言绝不考虑让台湾回归大陆。

不仅如此,她还专门重申了台湾针对大陆的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很显然,宋美龄依然沉浸在蒋家王朝的昔日荣光中,她依然认为国民党才是“正统”,日后必将卷土重来“光复”大陆。

对于宋美龄的态度,廖承志感到非常遗憾,当他把回信内容呈报给邓小平的时候,邓小平也深叹一口气。

即便如此,邓小平也没有责怪蒋经国,他知道蒋经国在那个位置上也有很多不得已。

为此,他专门托人捎话宽慰蒋经国,表示理解他的难处,日后有合适的机会可以让别人出面继续洽谈此事。

在这次交涉中,蒋经国虽然没有公开表态,但廖承志那封饱含诚意的信却在他心里掀起了波澜。

不久后,蒋经国就派人秘密前往大陆,一方面寻求大陆与台湾的经贸合作,一方面向中央领导人传递台湾方面渐渐软化的态度。

对于蒋经国的改变,邓小平非常欣慰,此后多年,他也一直想办法与台湾方面继续沟通。

在国庆35周年招待会上,邓小平更是向蒋经国喊话:

“我们愿意和台湾方面友好协商,争取早日实现双方都能接受的和平统一。”

后来,邓小平又得知蒋经国有意让父亲蒋介石的遗体魂归故土,就专门派人修筑了蒋家祖坟。

蒋家祖坟修缮完成后,邓小平又派人拍照洗出来照片,送到蒋经国的手上。

蒋经国作为蒋家的后代子孙,看到崭新的祖坟坟园一时间感慨万千。

对于邓小平这位老朋友,他始终是心怀感激的。

经过邓小平多年的不懈努力,加上时代的发展变迁,蒋经国终于松口,在1987年宣布“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

这一决定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都是非常重大的进步,也让两岸的关系缓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此后不久,蒋经国又公开表示,将在1988年新年后选定新的代表,到北京与中央政府进行海峡两岸的谈判。

眼看着两岸统一在望,所有人都翘首期待着。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蒋经国突然在1988年1月13日逝世了。

海峡两岸的谈判就此搁置,这也成了邓小平心头的一大憾事。

直到1997年邓小平溘然长逝,依然没能亲眼看见台湾回归。

结语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尽管国民党常年盘踞在台湾,也无法改变这一历史事实。

在历届中央领导人的努力下,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更是大势所趋。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海峡两岸能够真正实现和平统一!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