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东方审美“出海” 世界“寻找”李子柒

2023-01-01 07:08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近日,围绕李子柒的纷争终于有新进展,在法院的调解下趋近结束。如果从李子柒更新的最后一期视频开始...

近日,围绕李子柒的纷争终于有新进展,在法院的调解下趋近结束。

如果从李子柒更新的最后一期视频开始算起,断更已有一年有余。但与此同时,YouTube却新增了100多万粉丝,观看量上涨3亿多,这是让许多日更博主都瞠乎其后的数据奇迹。

2021年1月25日,李子柒以1410万的YouTube订阅量刷新了由她创下的“最多订阅量的YouTube中文频道”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时至今日,这项纪录仍然属于她。

有海外粉丝留言称“我时不时地查看她的频道,看看她是否上传了新内容。如果不是,我会一直重看她以前的视频。”而夹杂在期待她归来的留言中,另一些粉丝的字句揭示原因:

“我是25岁的巴西人……我们是欧洲后裔,我们必须向中国人学习那些事情,因为他们的文化要比我们的早几千年。她做的事情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她在慢慢地推进着古老的文化。那些文化有五千年之久,一代代传递下来,她说有些事情是她爷爷教给她的。西方文明在毁坏着五千年之久的文化。看到那里的人民今天仍在用双手在他们的土地上劳作、产出,令人欣慰。”

巴西网友的评论

曾经,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菲弗尔说:“东方世界是西方人的乌托邦,当他们对中国不了解的时候就建构。”而如今,当李子柒在视频里熟稔地塑一方墨、刻千年的老宋体、裁数寸锦缎……润物细无声,东方不再是西方的乌托邦,它也可以是飘着烟火的李子柒的小院。

在《笔墨纸砚》的视频下,有网友说:这赋予“中国制造”一个全新的、美丽的含义。视频中李子柒一如往常不发一言,但每一举手,每一投足,都充盈着不必言说的东方禅机。

视频中,“墨”是打头阵的。桐油和猪油按一定比例作为燃料烧烟。一刻不停得烧也要烧伤几天才能集够一斤烟灰。收集起来的烟灰要洗烟,烟灰不溶于水,搅拌完澄清一夜,翌日所有烟都漂在表面,拨开烟,底下的水依然清澈。刚烧好的烟带着火气,需要时间来退火,故而洗好的烟盖上竹编的罩子,阴干了整整一年。

阴干后的墨灰需要胶来调和,胶要用中药粉兑水搅拌,之后便是捶打。制墨的老师傅们都知道一句话“轻胶十万杵”,就是指经过反复捶打揉搓的墨才算是有了墨的灵魂。

接着是入模,压制成型后修边打磨,放个半年以上才能开始打蜡、描金等收尾的工序。到完成制墨时,又一年的春花已然含苞,而此时初初制墨的人也对器物产生足够的体悟,哪怕一方墨,也具有了人性。

人生有限,一方佳墨已足够供人使用多年,而视频里的这一方墨则悄然打开了异域的眼光。

李子柒制墨的模具是从徽墨老师傅那里讨来,方正无一字,李子柒原想刻一个行楷的“柒”上去,但发现自己刻不出行楷的反字,最后只能刻一个老宋体。

李子柒的老宋体反字是从温州东源村学来的。2018年6月,她从四川向东北来到浙南的小村子,拜师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第34代传人,王法万。

北宋开宝年间,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先传入朝鲜,称为“陶活字”。再到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十五世纪,经德国传至其他的十多个国家。十六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十九世纪传入澳洲。曾经,活字印刷术左右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但到了2022年,“年轻一代不知的不知,不睬的不睬,有心的无力,有力的无才,有才的又不见得能坐得住”,导致能真正实际操作的只有2个人了。

见到李子柒后,王法万说:“学好这门手艺是一辈子的事,并非一朝一夕,而传承这门手艺,却只有靠你们年轻一代了……”

李子柒在东源村王家祠堂门前

在东源村的日子里,李子柒练习反手写字、下刀刻字、拣字理稿、定版上墨、覆纸印刷……一样一样学,一样一样会。

学艺之余,她会在清晨的田埂上与村里的老手艺人交谈,每每都会聊到这门手艺,他们细数自己的精湛技艺时眼中好像有光,但最后都因遗憾和无奈垂下眼皮。

这些背后的故事在李子柒的视频中并没有直接呈现。但是当一厘米见方的小棠梨木块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个黑漆发亮的长方形小木框里,外国网友讨论起这些字竟然是镜像雕刻而成。

待字模着墨充分后,李子柒用一张上好的宣纸覆于其上。片刻后,又用专门的工具在纸面上轻轻扫动,直到纸背慢慢显出墨迹。宣纸揭起时,是一张竖写繁体宋体书页,淡淡墨香随着视频飘向了远方。

李子柒为了学木活字印刷,在东源村呆了三个月,转过年来的春夏两季,她又是在距家130多公里的孟德芝蜀绣工作室度过的。

身为四川人,蜀绣是李子柒从小就知道的。彼时在放学路上,她总是可以看到一些阿姨坐在门口绣东西,问了奶奶才知道那是蜀绣,是四川才有的绣法,一针一线是底蕴,一丝一缕是文化。

长大后了解到古蜀三星堆时期就有蜀绣了,与蜀锦一起都是“蜀中瑰宝”,早在三国时期便闻名天下,3000多年后也不能困于一隅。

李子柒起初是对照纪录片自学,但“穷工极巧”的蜀绣有130余种针法,100余道独有的衣锦纹,便选择拜师孟德芝,中国仅有的两位蜀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之一。在制作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时,她一如既往地严谨:“做之前要把它的原理弄清楚。哪怕只是带偏一点点错误的知识面,那是不能出现的。”

李子柒与孟德芝

染布、选稿、上绷、上料、配线、刺绣……孟德芝在教李子柒的过程中感受到她是一个手巧的女孩子。“你们看她的视频,运针很流畅。”

尽管学刺绣时,成都的暑热已经爬上头顶,但李子柒坚持不吹空调,在走廊上绣,一针一线中流动着生命力。“(我)一般绣花都是在自然光线下,这样更能看清绣线颜色的过渡,晕针如果颜色过渡得不好,也称不上是一幅作品。”

她将被老师指出问题的挫败、更改、补救的学习过程都拍下来,最终给自己做了一件带汉元素的衣裳。

视频发出后,孟德芝在国外的朋友半夜给她打来电话,告诉孟德芝自己在李子柒的视频中看到了她。

在《蜀绣》的视频评论区,外国网友说:“只有在中国,她才能施展才华,因为5000年的中国文化是她取之不尽的源泉。”岁月沉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李子柒的底气,但她的视角则更加广阔。她不迎合西方的喜好,去轻易改良东方的文化;也不因东方历史的深厚,判断西方文明的虚无。

收麦子的季节,泡好的麦子生出绿芽,又放进发酵罐里进行两道发酵,再放上半个个月就制成了起源于西方的啤酒。同时,她也酿了家乡的麦麦酒,连盆带碗地喝着,好像回到了小时候夏夜里的晒坝(集体晒粮的坎子)。

她说:“小麦本不属于我们东亚地区的作物,它最早起源于西亚的肥沃新月地带,那时的栽培小麦分两个品种: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二粒小麦在向东传播进入中国古代文明领域的途中,与当地作物杂交产生新的栽培品种,才成就了适宜我们国土种植和食用的普通小麦。如今出现在我们餐桌上的各种小麦吃食,便正是古代文明交流互通的成果。”

文明的种子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见证不同文明的演变,又在某些时刻殊途同归。无论是五千年前,还是五千年后,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可以跨越地域的阻隔、超越意识形态的藩篱。李子柒短视频的海外版并没有附加外文字幕或解说,仅在标题上加以外文标注。但源于人类朴素的、基本的美学体悟,海外的观众也能理解并爱上李子柒短视频所传达的中华文化。

不仅仅是李子柒,这几年来冰墩墩的全球破圈、点翠工艺出海……无数次尝试表明,中国传统文化遇冷是一个伪命题。

在Tik Tok,勾条、打尖、传花......十余道精细的匠心工艺后,一朵绒花婷婷立于指尖,质感轻盈,美而不俗。短视频获得了近50万播放量,外国网友直呼惊艳。

在YouTube, 65岁的阿木爷爷拥有百万粉丝。他在视频中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单凭中国传统榫卯技术就能把寻常木头打造成精制工艺品。各国网友纷纷留言:这是什么中国功夫?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引发的热潮,也从侧面反映出海外观众对东方文明认知的不足。过去,受偏见影响,西方人一度认为东方是落后、凋敝的代名词。而如今我们正在自建国以来最大程度的,从文化废墟里抢救那些留存下来的美。我们有好东西,而将它传递出去也成为当务之急。

当下,互联网的技术逻辑消解民族国家的传统叙事方式,李子染的短视频契合了这一传播语境的变化,突破了原有的传播框架,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层的传扬。这意味着区别于宏大叙事之外,精微小我的传播个体正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白岩松说: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李子柒太少了。如果我们来自民间并真的走向世界的人,由一个变成几十个,变成几百个上千个,那中国故事就有的讲了。”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究的虚实相间中的“虚”,是给海外观众参与的留白,那么“实”便是传播个体的深耕。在千年不曾消逝的日月间,这片土地上的人返本而开新,有本有源,源头是活水,一层一层地翻,一波一波地涌,一时一时地见。

北冥自有鱼,应时化为鹏。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