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董竹君:15岁逃离青楼,嫁入豪门34岁却毅然离婚,把一生活成传奇

2023-01-02 09:03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1934年秋天的一个下午,董竹君突然接到消息,分居五年之久的丈夫夏之时来了上海,请她去谈话。对丈夫失...

  1934年秋天的一个下午,董竹君突然接到消息,分居五年之久的丈夫夏之时来了上海,请她去谈话。对丈夫失望透顶的董竹君早已打定主意离婚,而夏之时还想挽回这段婚姻。

  见面后,夏之时板起脸问她:“五年来成就如何?感想如何?”他明知妻子过得不如意,不仅没有半点安慰,反而冷嘲热讽,董竹君还以颜色。

  时逢董竹君的父亲病重,卧床不起,夏之时开出条件:“你父亲病成这样,你若是答应跟我回四川,我就拿出钱来给他治病,否则我就不管。”

  听闻丈夫说出这等冷酷无情的话来,董竹君白了他一眼,当即提出:“我们还是正式离婚的好!”这次谈话不欢而散,他们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不久两人正式签字离婚。

  夏之时是同盟会成员,曾在辛亥革命中领导了龙泉驿起义,革命成功后就任四川军政府副都督,可谓有权有势。董竹君不当“都督夫人”,偏要离婚去当新女性,许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在当时的社会,女性敢于同丈夫分居已是逆天了,更何况是主动提出离婚。董竹君离开夏家等于是放弃了锦衣玉食的“金饭碗”,四川的报纸将她比作是“出走的娜拉”,许多人都等着看她的笑话。

  生逢乱世,董竹君自然明白独自生存的艰难。然而相对于在夏家忍气吞声,她宁愿带着4个女儿在上海过苦日子。

  董竹君在自传中说,离开夏之时是她跳出的“第二个火坑”,而她跳出的“第一个火坑”,则是在15岁时逃离青楼,与夏之时私奔。

  董竹君小名“阿媛”,1900年出生在上海,读过六年的私塾。13岁时因为家贫,父母忍痛将她送进了“长三堂子”当“清倌人”,艺名杨兰春。“长三堂子”就是旧时的青楼,“清倌人”卖艺不卖身。

  但是女人一旦入了风尘,注定身不由己。阿媛长相出众,冰雪聪明,比一般的青楼女子要出色许多,很快成为客人追捧的对象。14岁的一天,阿媛突然来了月事,她惊慌失措,担心老鸨逼她接客。

  伺候阿媛的一位孟阿姨替她隐瞒了下来,她告诉阿媛:“赶紧找个男人嫁了吧!否则他们要逼你接客。姑娘一旦走上了这条路,就会变成他们的摇钱树。”年幼的阿媛没了主意,孟阿姨提醒她:“夏爷不是喜欢你吗?”

  孟阿姨提到的这位夏爷,就是夏之时。夏之时是四川合江人,早年曾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年仅24岁的他就被选为四川军政府的副都督,可谓年少有为。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后,夏之时流亡在上海。他对青楼卖唱的阿媛一见倾心,多次表示愿意为她赎身,并承诺带她去日本学习。

  阿媛虽然沦落风尘,但是心气很高,她对夏之时说:“我又不是一件东西,再说以后我和你做了夫妻,你一旦不高兴的时候,也许会说‘你有什么稀奇呀!你是我拿钱买来的!’那我是受不了的。”

  最终,阿媛在朋友的帮助下逃了出来。“跳出火坑”的阿媛见到夏之时,大有劫后余生之感。适逢夏之时的妻子病逝,不久阿媛与夏之时举行了简单的婚礼。那一年,阿媛15岁,夏之时27岁。

  夏之时兑现承诺,带阿媛去了日本。

  到了日本后,夏之时为妻子请来家庭教师,专门教授她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还学习中文。历史老师给她取名“董竹君”,这个名字,将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日期间,董竹君刻苦学习,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念完了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全部的课程。随着学习的深入,她的独立意识与爱国意识也逐渐觉醒。

  1916年4月,夏之时回国参加革命,董竹君留在日本继续学业。临走之际,他交给董竹君一把手枪,并吩咐她说:“你好好念书,这把手枪给你放在枕边,用来防贼自卫,假如你做了对不起我的事你也用它……”

  丈夫并不信任自己,这让董竹君一度很伤心。她没有争辩,隐忍了下来。丈夫回国后,董竹君结识了不少留日爱国学生,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董竹君的思想和眼界也更加开阔。

  次年秋天,董竹君突然接丈夫的电报,说他父亲病危,让她立即回四川老家。董竹君只得中断学业,启程回国,在1918年初春,辗转到了合江的夏家。

  夏家是个封建大家庭,人事复杂,董竹君是青楼出身,所有人都想给她一个“下马威”。董竹君不卑不亢,预先准备了许多礼物,分配给夏家的老小,这才避免了被人看笑话。

  此后,董竹君在夏家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终于获得了婆婆的认可,也赢得了夏家上下的尊重。在婆婆的张罗下,她和夏之时还举行了旧式婚礼,终于在这个封建家庭中站稳了脚跟。

  1919年,董竹君与丈夫迁居成都,夫妻感情也悄然发生变化。

  回国之后的夏之时就像变了一个人,欲望膨胀,思想腐化,利用职权大肆贪污敛财,并巧立名目到处设卡征税、收取罚金。这些费用除了一小部分用于军费开支外,其余全部进了夏之时的私囊。

  与此相反,董竹君在这些年的磨砺和学习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心想干些事情来,她协助丈夫创办锦江中学,同时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她甚至走向街头参加游行,声援爱国学生,帮助爱国志士。

  因为观念上的差异,夫妻两人之间的嫌隙逐渐扩大。

  1922年,董竹君怀了第四个孩子,又患了重病。从怀孕到孩子出生,丈夫从未有过一句安慰的话。因董竹君连续生了4个女儿,重男轻女的夏之时十分不满,孩子生病了也不闻不问。

  丈夫这种冷漠无情的态度,让董竹君愈加伤心。

  在夏之时越来越保守、越来越颓废的时候,思想进步的董竹君认为,妇女要想得到真正解放,一定要先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因此,她决定兴办实业,开办了一家女子织袜厂和一家黄包车公司。

  1929年,四川局势混乱,董竹君为了让儿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卖掉公司,置买了田地,然后带着孩子们也去了上海。

  在此之前,夏之时为了投奔蒋介石,已经先去了上海。就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导致董竹君与夏之时的婚姻走向破裂。

  女儿国琼的钢琴老师写给董竹君的一封信,被错误送到了夏之时的手里。得知妻子和其他男人有书信往来,夏之时不问青红皂白,大发雷霆。

  因为这封信,夏之时怒火中烧,狠狠地踢了妻子一脚。

  董竹君倒在地上,只觉得一阵剧痛,头脑发昏,忍痛爬起来转身朝楼下跑去。夏之时顺手拿起一个一箱子,从楼梯口朝董竹君的头上掷去,幸亏没有打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夏之时又从楼上追下来,董竹君直奔厨房后门,他追到厨房里拿起了菜刀,他竟然想杀掉妻子!无可奈何的董竹君跑出家门,侥幸躲过一劫。

  经过这场风波,董竹君已下定决心离婚了。他们夫妻十五年,生育了四女一子,虽然夏之时没有纳妾,但是从始至终他从没有尊重过自己的妻子。从他举起菜刀的那一刻,他们的婚姻也画上了句号。

  多年来积压在心里的怨愤,就此爆发。董竹君正式提出离婚,并坚持把四个女儿带走,净身出户,不要夏家一文一毫。夏之时这才幡然悔悟,苦口婆心想要挽回这段婚姻,可惜悔之晚矣。

  1929年秋天,在朋友的斡旋下,夫妻俩同意分居五年。董竹君带着四个女儿留在上海,夏之时回四川。夫妻分别之际,夏之时还是冷嘲热讽地说:

  “上海是天堂,也是地狱,花花世界,孩子又都是女的,按你心愿是想孩子们都受高等教育,到头来,如果你不弄得走投无路,带着四个孩子跳黄浦江的话,我手板心里煎鱼给你吃。”

  离开夏之时后,董竹君在上海过得十分艰难。为了养育四个女儿和年迈的父母,她几乎成了当铺的常客。但是与当年逃离“长三堂子”时不同的是,此时的她成熟果敢,个性坚韧,敢于面对苦难。

  在租来的小屋中,董竹君精打细算,既要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又不至于让他们生活寒酸。在朋友的帮助下,她决定在上海继续兴办实业。

  经过考察,董竹君决定创办群益纱管厂,随着工厂的运营转入正轨,一家人的日子终于好过起来。然而好景不长,1932年日军侵入上海,群益纱管厂也遭到炮火轰炸,最终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倒闭。

  当时的社会,一个女人要做成一件事难如登天。巨大的压力,几乎将董竹君给击垮。她甚至一度想过自尽,然而想到年幼的4个子女,她还是选择了坚强面对。

  很快,和夏之时的五年之约就到了。回顾这五年,董竹君肝肠寸断,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她崩溃。然而当夏之时向她抛出救命的稻草,希望她能回心转意之时,董竹君却毅然选择了离婚。

  她再也不是那个柔弱的阿媛了!

  他们签好了离婚协议的那一刻,董竹君百感交集,泪如泉涌……

  走出婚姻围城的董竹君已是伤痕累累,所幸她的人生之路上,总有贵人相助。

  1935年3月,一位叫李嵩高的朋友送来2000元,他钦佩董竹君的品质和为人,愿意慷慨解囊,救她于危难之中。拿着这2000元,董竹君经过考察和思索,决定在上海滩创办一家四川菜馆——“锦江小餐”。

  “锦江小餐”就是后来的“锦江饭店”前身,开业就受到追捧,一炮而红。锦江取得成功,客人川流不息,甚至上海滩的头面人物黄金荣、杜月笙等人都成了座上常客。为了经营需要,锦江增开了锦江茶室。

  在董竹君的精心打理之下,不到一年时间,“锦江”在上海滩已是声名震天。董竹君终于在繁华的上海滩,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经历这么多年来的思想洗礼的董竹君,毅然选择站在了人民这一面。她设法和上海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振奋人心但很危险的地下革命工作。

  解放后,董竹君以巨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建设新中国。

  董竹君出身寒微,特殊的成长经历让她对穷人充满了同情,希望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新中国成立,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看到多年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董竹君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1951年春天,上海政府决定成立一家专门接待高级干部和外宾的饭店,董竹君的锦江以其菜肴可口,服务优良,声名远播而被幸运地选中。深明大义的董竹君将经营了16年的锦江捐献给国家,之后逐渐淡出了锦江的经营。

  特殊年代,董竹君未能逃过一劫,她受到迫害,被关押6年时间,先是被关押到秦城监狱,后又转到功德林监狱。1972年10月22日,董竹君出狱,1979年3月29日,她被正式平反。

  晚年的董竹君,一切都看得很淡,出狱后,她以80多岁的高龄,克服病痛的折磨,历经8 年完成回忆录《我的一个世纪》。1997年的12月6日,董竹君安然去世,享年97岁。她的一生,也注定成为传奇。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