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织布机织出“经纬”生活

2023-01-13 22:02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转自:邯郸晚报...

转自:邯郸晚报

□梅会林

前不久的一日,我去乡下,看到村外临路的一个道观山门里正中间摆放着一台老式织布机,三个妇女忙碌着,正在检查、梳理卷线辊上的棉线。眼前这台织布机和我小时候常见的织布机一模一样,我感到十分亲切,便走上前去抚摸着机架,和三个妇女攀谈,有关织布机的记忆浮现在脑海。

我家姐妹兄弟7人,母亲早逝,大姐挑起了纺织和为全家人裁剪衣服的重担。做衣服需要有棉粗布,要有棉粗布就离不开织布机。大姐勤劳,心灵手巧,把母亲留下的织布机仔细检查一遍,对损坏的机件进行维修或更换,将织布机修理得完完整整、顺顺当当。我家那台织布机机架约2米长、1.5米宽,机械部件很多,各机构的连接传动也很复杂。

织布前的准备工序比较繁琐,首先要纺线。三姐白天黑夜不停地纺线,摇着木制的纺车,手里的棉花变成细线缠绕在锭子上,形成线穗子,一个个线穗子堆满屋子的一角。下一步就是浆线、染线。如果织白布,只将棉线放进用白面和好的浆水里,让棉线均匀封浆即可。如果织彩色的布,就需要把买回来的几种颜料放进大盆加水调好,再将棉线放入上色,晾干后缠绕到木棍上。再往下就是牵机。二姐、三姐配合大姐,大姐既当指挥,又动手操作——在院子一端摆好木棍子,两头地上钉好木橛子,三个姐姐牵着线来来回回,将棉线梳理顺当绕在卷线辊的木架上。随后,大姐将卷线辊放到织布机后面的支架中,就可以开始正式织布了。

上机织布的有时是大姐,有时是三姐,坐在织布机一端的木板上,双脚踩着脚踏板,相继一松一踏控制经线,双手交替推挡板,来回穿梭引纬线,手脚并用,协调连贯。随着“哐当哐当”的声音,白晶晶或带有花色的老粗布就织成了。织出的棉布可以做褥子,可以做被子,当然还可以做衣服。大姐是裁缝高手,把老粗布铺展开,根据我们姐弟几个的身体形态,画出线条,“咔嚓咔嚓”剪出一块块不同形状的布料,再上缝纫机上缝纫,不大会儿的工夫,一件漂亮的衣服就做成了。大姐不仅为我们姐弟缝制衣服,还对外接裁剪、加工衣服的活儿,不辞辛劳,经常熬夜,贴补我们这个贫困的家。

我家的“经纬”生活是过去众多家庭的缩影,其实这样的生活已有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三字经》写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可见春秋时期就有了织布机。南北朝时的《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同时期的《木兰诗》里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如今,随着纺织机器化的迅猛发展,传统木制织布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先进的纺织技术使布料花色更多、做工更加精细。但老式织布机在漫长历史中所起的作用彪炳史册、千秋传诵。明代杨光溥《织女仙洞》诗曰:“金梭晓夜为谁忙,隔水桃花满洞香。万国尽沾尧雨露,九重欲补舜衣裳。绮罗光映云霞重,机杼声抛日月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