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牛眼观•时事开讲|用文化自信治愈 “文字失语症”

2023-04-01 13:19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提笔忘字,想表达心情却发个表情包,你遇到过这些情况吗?互联网语境下,众多网络词汇流行于日常使用中,与此同时,“文字失...

  提笔忘字,想表达心情却发个表情包,你遇到过这些情况吗?互联网语境下,众多网络词汇流行于日常使用中,与此同时,“文字失语”现象频频引发争议。

  被流行梗“梗阻”的语言

  如果夸人好看,你首先想到的是“颜值超高”“神仙颜值”等简单直接的网络用词,还是“玉树临风”“风姿绰约”这些韵味十足的成语;打开朋友圈分享或评论,最多的是各有特色的点评,还是“绝绝子”“绝了”等千篇一律的网络热词、表情。

  让网友反思、专家提醒的“文字失语症”,即这样的现象:日常聊天和表达都是雷同的网络用语,词汇量贫瘠,词不达意,甚而缺乏清晰逻辑。“文字失语”现象如今并非个别,网络词汇、表情包、网络流行梗和梗集合成的网络“文学”,在聊天中成为日常表达。

  网络词汇和表情包让我们拥有了更多元的表达和聊天形式。2022年,部分网络热词被收录进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包括“网红”“脑洞”“脑补”等。但网络梗和表情包式聊天,也在不知不觉中蚕食着很多人的表达能力——人们仿佛不是在使用语言,反而时常被网络热词“驾驭”,被流行梗“梗阻”了流畅个性的语言表达,表达能力退化,也弱化了借助文字的思考。中国青年报社曾对2002名受访者做过社会调查,76.5%的受访者坦言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

来源:微博

  与文字失语相伴的“通话膨胀”

  现代人的聊天和表达,如何一步步落入表情包、网络梗“茧房”中?网络词汇满足网友的需求,模仿容易,是典型的网络模因现象。“模因”即一种文化传播或文化模仿的基本单位,网络热词“模因”的复制门槛低,网友接触后可以随时模仿传播。在朋友圈、微信群等社交渠道,为了能融入朋友的说话方式,人们时常不得不去了解流行的网络梗。

  文字失语还引发了一个话题“通话膨胀”,语言和背后词义、情感不匹配,只能借助梗和表情包夸张地表达情绪,比如每天发好多个“哈哈”。一些在东拼西凑、缩写谐音中诞生的网络用语,甚至个别“烂俗梗”,还会损伤规范的语言环境。

  传承“文字热爱”,共筑良好语言环境

  过于依赖网络词汇,语言表达弱化,“文字失语症”的影响显而易见。细究可发现,“文字失语症”的背后是语言审美的退化和鉴赏能力的钝化。其实,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文字美不胜收,名句佳篇流传千年,富有独特的魅力,具有网络用语无法达到的高度。以赞美春天为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草长莺飞”“姹紫嫣红”,和“绝美”相比,岂非立显多姿多彩、意韵无穷?即使是翻译自国外文献的词句,中文也讲究“信达雅”,令人回味。从《中国诗词大会》到国风文艺作品,弘扬优秀传统语言文化的爆款频出。

  相比“文字失语”,“文字热爱”有着更深厚、广泛的基础,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自信。准确优美的表达和严谨规范的语言文字逻辑,需要日积月累。如果感到“文字失语”,不妨从网络世界中抽离一会,从阅读经典开始,培养文字素养,加强表达能力。

  网络词汇不失为聊天“调味料”,但要避免被其过度裹挟。在语言文字不断接纳来自网络鲜活内容同时,相关部门、教育界各方应通过加强语言文明教育,强化对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社交平台须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加强人文关怀,完善把关机制,保证语言文字类内容质量。

  发挥文化自信,是治愈“文字失语症”的一剂良方。经典的意义不仅仅存在于“故纸堆”里。一代代人继承发扬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好值得中国人骄傲的语言文字,将产生更多适合现代表达、传播的场景,帮助我们远离“文字失语”,为文化和日常语言增色添彩。

  主持人  薛蓓

  评论员 张治(实习)  薛蓓

  校对 陶善工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