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新知|以己为眼 看见城市 “杨早讲史”系列第一弹 一部与生命等长的城市阅读史

2023-05-08 09:18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著者简介 杨早,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话题》系列主编,阅读邻居读书会联合创始人。 著有《民国...

著者简介

杨早,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话题》系列主编,阅读邻居读书会联合创始人。

著有《民国了》《元周记》《小说现代中国》《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早读过了》《拾读汪曾祺》《传媒时代的文学重生》等,编有《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沈从文集》《汪曾祺别集》,译有《合肥四姊妹》。

内容简介

作者选择了从童年到当下与自己发生联系的十座城:富顺、成都、广州、北京、天津、高邮、南京、上海、西安、合肥,阅读它们,思考它们。熟悉的街头、生活趣闻、文献档案揭开城市的过往,拼贴出一幅幅生动的城市图景,不经意地抖落出一个人、一条街、一段历史。作者举重若轻又妙趣盎然的笔调,让读者在愉悦的阅读中产生共鸣,同时一座座城市的样貌、性格、味道都变得活灵活现。

正文赏读

城市在你的书架上(代序)

“阅读一座城市”与“住在/旅经一座城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成百上千万的人住在同一座城市,分享同一批地名、街道与商厦,贴上同一个地域标签,但他们的内心千差万别,与城市的关系暧昧莫名。

有朋友说,选择养老的地方,须得是观察而不融入的地方。我大体同意这种看法。一旦融入生活的悲欢、关系的拉扯、人情的往来,城市就会渐渐隐没在这些事务与情绪之后。我曾让一些中学生像汪曾祺那样,回忆自己每天上学放学经过的一条街、几家小店、里面的人是什么关系、交谈用什么口音、性格如何、作息时间怎样,进而想象他们背后的故事。但他们只记得某个冬日买奶茶时自己沮丧的心情。

既然是阅读,那一座城市与一本书,并无二致。我在“阅读邻居”一直强调阅读是一个闭环:阅读—思考—表达—写作。阅读的对象可以是文章、书籍、影视、人、城市,原理是一样的:吃进去,消化掉,变成自己的血肉,发自拍。

阅读闭环只是谈方法与流程,阅读最关键的点,其实是建立自己与对象之间的有效联结。如果缺乏有效联结,阅读难免会变成一种全无灵韵(aura)的机械复制。要建立有效联结,就须在陌生与熟悉、热烈与冷静、想象与真实、个人与公共之间,找到一个燃点。

更难的是,每一本书、每一座城,都需要一个独特的契合点,读者的年龄、经历、情绪、学识,都会影响阅读的流向。十八岁与四十八岁进入一座城市,是完全不同的视角与感受。只去过南锣鼓巷与天安门的游客想象中的北京图景,房山和大兴的居民没法共鸣。

综上所述,深度阅读终归不易,不管是读书,还是读城。

这本书里收录了我四十余年来对十座城市的阅读,里面有我认同的故乡、长居的地方,还有只去过一两回的所在。阅读城市当然不止一条途径,居停和解史同样重要,脚步丈量与深入陋巷更是必不可少。阅读城市更该是一个比生命更漫长的过程,重点是对城市的好奇,对世间无数独异生活的兴趣,是否一直在你的血里。

那些我去过的、想去的城市,都在我的书架上,什么时候抽出来阅读一两段,补几条笔记,划上后续的折痕,像呼吸一样自然,像购物一样疯狂,像生死一样无常。

编辑/韩世容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