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老人留话不插管抢救 家属安慰我已经尽力

2023-05-24 08:34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口述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肖冠华——肖冠华医生回忆老人过世后,其女儿第一时间反过来安慰医...

口述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肖冠华

——肖冠华医生回忆老人过世后,其女儿第一时间反过来安慰医护人员的场景

我是广东首批驰援湖北医疗队中的一员,团队大年三十出发,次日凌晨2点左右到达武汉汉口医院。

当时科室并没有公开要求写请战书,但我们都私下表达了愿意驰援前线,“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心声。我爱人是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康复科的医生,作为同行,她特别能理解我。记得报名去武汉前几天,我们在小区散步,我就问了一句“如果武汉需要支援,我想去。你同意吗?”她说“不去,就不是你的性格了。”

穿成人纸尿裤的体验,毕生难忘

汉口医院是武汉第一批定点接收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我们到达后,就接管了呼六病区(原呼吸科病房)。刚开始病区有患者80人,三分之二是病重,人手紧缺,每个班就3个医生负责,平均每人管26至27个病人,压力很大。每天还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护目镜,一个班平均8个小时下来,浑身都是汗,也常常憋不过气来,身体上的不适是很明显的。物资紧缺,为了不浪费防护服,我们每天上班都穿成人纸尿裤。想不到在我30多岁时,还要体验一次当婴儿的感觉,这个经历是毕生难忘的。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现在武汉的情况正在好转。感受最明显的就是汉口医院呼六病区新收的病人越来越少,现在空床位越来越多了。

八旬老人留话不要插管抢救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当时病区来了一位80多岁的老人,他一家四口就女儿没有被感染,爱人、儿子和他,分别住在3家不同的医院。我们接手时,他已经入院好几天,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基础性疾病,身体情况越来越差,处于逐渐昏迷的状态。我们多次跟他女儿电话沟通,要求授权做最后的抢救。但她说父亲很早就表达了“如果有万一,不要插管抢救”的意愿,她也不想让父亲遭罪,就电话授权“紧急情况不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后面老人的心跳、呼吸越来越弱,很遗憾最终没有办法救回来,不过老人走得也比较平静。

我当时特别难过,平时也不太会安慰人,电话通知他女儿时,心里忐忑不安。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他女儿反过来第一时间安慰我,她说“父亲生前交代不要去指责医生,他们大年三十从广东过来,是非常不容易的。我知道你们已经尽力了。”

患者不配合,情急之下说了重话

还有个65岁的老年患者入院观察几天后,病情出现了加重,呼吸困难。我们就调整了治疗方案,给他适当加一点激素。激素治疗并不是每一个患者都适用,但在危重情况下是非常需要的。在查房时,我们跟他解释了治疗方案要做一些调整,当时他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但是他吊完一袋药水后,自己就把针头拔了下来。那天刚好我值班,他喘着气走到医生办公室,情绪比较激动,说不想再用激素类药物了,担心有副作用。

我当时就着急了,说了句比较重的话“首先你要相信我们,配合治疗,我们从广东千里迢迢过来,是来救你的,不是来害你的。”我原本还想跟他解释得更多一些,没想到他听完之后就走回病房了,可能就是这句话让他觉得心安吧。后面的几天,他病情慢慢好转,我就把用药量调低了一些。

后来才知出发那晚爱人哭了

从除夕出发驰援武汉,现在我已经在汉口医院支援了一个多月。家里人肯定会担心,但他们很少跟我表达担忧情绪。如果不是后来南都记者采访我爱人,我都不知道出发那晚我爱人哭了很久。她也是医生,所以她明白这就是我们的战场。她说她能做的就是把家里的事情做好,不让我分心。父母也很理解和支持我,他们一直为我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而自豪。平时跟他们打电话,除了提醒我做好防护,就是让我不要担心家里。

正是每一个医务人员的家人,在背后默默的支持着,我们才能更安心地去度过在这里的每一个夜晚。现在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已经到了最后的雨过天晴时刻,但也是最不能松懈的时刻,我们一起继续加油,相信胜利会更早一天到来!

受“非典”影响报考医学院

2003年,我在广东梅州读高三,那年暴发“非典”,当时看了很多医生在一线抗击传染病的报道,对我的触动挺大的。高考报志愿时,就报考了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前身)临床医学专业。另外,就是农村的孩子要走出大山,当时考虑要有一份受人尊重的职业,就觉得当医生既能看病救人,也能帮助家人,于是选择了学医。不知不觉在这一行一干就是10年。

目前医患关系是我从医以来觉得最缓和的时候。我们医生也都是普通人,都是长辈的孩子、孩子的父母。看病救人是医者的本分,我们也都希望患者能治愈康复。通过这一次疫情,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纷纷驰援湖北,患者们也都看在眼里,对我们多了很多理解和尊重。

“一边抗疫,一边记录阳光”

用文字记录生活和工作一直是我的习惯和爱好。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肖大夫的笔记本”一直坚持记录医患故事,从开始的自己写,到后来邀请身边的医护朋友来写,大家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表达出医者仁心的正能量,增进了患者对医护群体的理解。五年下来,一共积累了200多篇、40多万字的故事。

作为首批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队员,我们算是经历了疫情最艰难的阶段,究竟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是我们自己也是公众特别关心的问题。如果有我们亲历者来第一时间发声,大家会更有信心。另外,这也是我人生之中难忘的时刻,我希望用文字记录下来。所以抵达武汉后,我就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写抗疫日记,写身边队友们的故事。比如我们原小汤山队员——李利护士长的故事“17年后,我又来了”,比如我们最小的队员1996年出生的何丽娜的故事“给病人喂汤圆那一刻,我哭了”等,用乐观和充满力量的朴实文字,记录下大家并肩作战的抗疫瞬间,给我们彼此带来了很多的温暖和感动,也引发包括武汉市民在内的许多人的评论、点赞。有住在汉口医院对面的网友留言说,每一天都在等待肖大夫带来的故事,从文字中感受到温暖和希望。所以,我为自己能够“一边抗疫,一边记录阳光”感到自豪。

采写:南都记者 朱林

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钧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