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160年前的战争和瘟疫,安徽这个县三十余万人口锐减至六千多

2023-05-26 18:15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皖南方言分布图真实的原因是惨绝人寰的奇祸,根据光绪六年《广德州志》卷六十《兵寇》第25页记载:自庚申二月贼太平军窜入州境...

广德,位于皖苏浙三省交界处。最近,被列入“一岭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试验区。

广德古代属吴越之地,锁三吴,襟两浙。在春秋时期和三国时期都处在吴国的近核心地带,应该算是一个传统的吴文化地区。

走进广德,原想听到吴侬软语的方言,可是满耳所闻的都是中原或西南官话,这……这是什么情况?

皖南方言分布图(部分)

真实的原因是惨绝人寰的奇祸,根据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广德州志》卷六十《兵寇》第25页记载:

自庚申二月(注:1860年3月)贼太平军窜入州境,出没无时,居民遭荼,或被杀,或自殉,或被掳,以及饿殍疾病,死亡过半。

存者至于无可托足,皆迁避于南乡篁村堡。堡民负险拥众,其地倚山,四面环抱,廓其中而隘于路口,故易守。贼屡攻不克,益壮其声势。最后为贼酋洪容海(注:保王童容海)率党攻破,大肆屠戮,居民无得脱者。

庚申至甲子(注:1864年)五年中,民不得耕种,粮绝,山中藜藿薇蕨都尽,人相食,而瘟疫起矣。其时尸骸枕藉,道路荆榛,几数十里无人烟。

州民户口旧有三十余万,贼去时,遗黎六千有奇,此生民以来未有之奇祸也。

清代安徽人口图(1819年)

清代安徽人口图(1904年)

太平军和清军的拉锯战使得广德一些“故家大族流亡迁徙,靡有孑遗”,如北乡钱氏,道光年间全族300余人,战后仅存3人,几于全族灭绝。“咸丰间,濮阳、戈、步、巫子孙最繁衍。濮阳氏丁口有一万有余。戈氏次之,步氏次之,巫氏又次之。自遭粤寇后,十不存一”。

连年兵燹带来的瘟疫,在同治元年(1862)总爆发,流行范围遍及句容、溧水、孝丰、广德、宣城、宁国、南陵、泾县和太平等县,尤以孝丰、广德、宁国、南陵等县最为严重。

光绪《广德州志》记载“同治元年(1862)大疫,先是州民在贼(指太平军)中困苦流离,五月至八月,积尸满野,死者过半,至是又病疫,伤亡殆尽。”

可见,瘟疫造成的人口损失远远超过战争本身,现在人们谈起祖辈下江南时,还经常说到流传下来的见闻,如“远看是村子,进村不见人”、“帐子一摸就成了粉,人睡在床上是骨架”,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

1996年广德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广德县志》指出,广德在太平天国期间发生瘟疫的原因是“鼠疫”。

有的移民后裔谈到:在原居民家里的地上有着一滩一滩痢疾样的脏东西,还有许多钉螺,而霍乱是沿着水源传播的,所以这种瘟疫又可能伴有霍乱及血吸虫病的发生。

经过多年兵燹和疫疠灾害,广德受到重创,居民大都死亡或迁避流亡,人口剧减。战争结束后,湖北、河南等地的移民纷纷来到这里,入籍垦荒,也带来了各地方言。

而在偏僻的甘溪沟,人们躲过了战争和瘟疫,最终幸存下来,仍然保持了吴语方言。甘溪沟的吴语方言,也就被广德人称为“老广德话”。

如今,甘溪沟的老人仍然操着一口难懂的吴语,而在广德县的绝大部分地方都是北方方言。显然,甘溪沟已是吴语方言岛了。

甘溪方言

甘溪沟是一条长达5公里的山沟,原来仅有一条不足一米宽的山路,沿着潺潺小溪由里向外延伸,沿路分布解、芮、杨、汤四大姓氏(号称四大家族)村庄。

甘溪沟地名图

甘溪沟地名资料

河溪两旁青山高耸、翠竹夹道、浓荫覆地、四季如春,风景异常秀丽。尤其是河溪流淌的清泉,常年流潋不断、清澈见底、甘甜可口。因此,村民便把这山沟称之为“甘溪沟”。

甘溪沟地形图

甘溪沟等高线地图

甘溪沟是一个拥有2000余年历史的山村,文化底蕴深厚,乡土人情浓郁。现就甘溪土著人而言,它不仅保留着千百年来祖辈们沿袭传承下来的吴语方言,他们的起住、饮食、穿戴等都与周边地区的居民差异很大,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和特点。从这里也可以窥见广德地区早期吴文化的渊源。

甘溪沟风貌

战火熄,和平至。千年来多灾多难的土地,终于在今日成为宁静祥和的乐园。迁徙而来的客民,早已认他乡为故乡,以勤劳和奋进书写了新的历史。以好生之德广纳四方来客的一方山水,也在移民文化的滋养中涅槃重生,焕发出新的生机。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