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边拍视频边救人,社会信任更应该“扶起来”

2022-12-20 08:28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据澎湃新闻报道,11月30日14时许,上班途中的毕坤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云山路上看到一老人趴倒在地,身体打...

据澎湃新闻报道,11月30日14时许,上班途中的毕坤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云山路上看到一老人趴倒在地,身体打颤抽动,频喊救命。一番犹豫后,毕坤决定上前将老人扶起,但在扶起的同时,毕坤也请路人帮忙拍下视频,“当作证据,担心有被讹的风险”。视频在网上流传后引发讨论,有人称赞毕坤好心,也有人质疑毕坤扶老人和拍视频的举动:“如果搀扶不当,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当扶起摔倒的人需要拍视频,还被称为教科书式扶人,这不是一种悲哀吗?”

“路遇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这本是一道不加思索就能得到答案的道德题,只是答案已知,行动难付。近年来,“扶老人反被讹”的现实案例屡屡发生,致使许多人在路遇摔倒老人时纠结犹豫,想把老人扶起的正义与担心被老人讹上的顾虑激烈碰撞;原本简单易答的道德题,渐渐扭曲成一道如何兼顾救人与自保的烧脑题。反复思考后,一部分人会在救人前查看头顶是否有监控探头,或是请路人全程拍下过程为证,比如此热点事件中的主角毕坤。

搀扶发病老人是助人为乐,请路人拍视频是自证清白,前者出于良心道义,后者只是为了避免后顾之忧。但无论如何没有褪去见义勇为的本色,更没有改变施救背后的善念和爱心。因此,毕坤的两项行为均无可厚非。在这位抽搐而无助的老人周边,在那些脚步匆匆的行人中,毕坤俯下身子救助的一刻,就是对道德最好的阐释。在这种情况下,再去批评毕坤不该找人拍视频、不该耽误一会儿再救人,就好像质疑一个下水救人的勇士先脱去外套再跳水一样,是典型的挑刺儿和挑事儿,是另一种形式的让人寒心。

当然,把毕坤的行为说成是“教科书式救助”,是部分网友的美誉,有待商榷。施救前后想方设法取证,避免善举可能招致的恶果,是现实环境和氛围之下的两全之策,不是施救者在文明社会该有的待遇。每一名“毕坤”的重重顾虑,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信任的缺失;这种缺失,则来源于总有些人会利用别人的善良坑蒙拐骗,总有些人会在看似“好欺负”的人身上勒索敲诈,总有些人为了给自己找点心理平衡或是满足一己私欲,不惜反咬一口、恩将仇报。是他们心中道德感的沦丧,约束了许多路人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和实践。

要想消除“毕坤们”在救人前的后顾之忧,就要升级和优化社会诚信体系。对救人者要宣传褒奖,对故意讹诈勒索者,要坚决惩处打击。依据我国法律,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救助人不仅需要法律撑腰,还需要舆论的支持,需要社会风气的鼓劲儿,需要善良微光的汇聚。总之,我们要为救助人下一次再遇这类事时不必犹豫、不必录像、不必看摄像头而共同努力,为摔倒老人能早一点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而共同努力。

(原题为《边拍视频边救人,社会信任更应该“扶起来”》 作者 辛音 来源 北京晚报)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