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沈阳“1小时通勤圈”已经具备良好发展基础

2023-03-09 19:40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转自:沈阳日报...

转自:沈阳日报

  发布会上,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大为介绍说,近年来,沈阳市交通运输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沈阳都市圈交通一体化部署,紧紧围绕推动都市圈交通由互联互通向快联快通转变,以规划为牵引,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形成了以沈阳为核心的沈阜、沈盘、沈辽鞍、沈本、沈抚、沈铁六大复合交通走廊,“1小时通勤圈”已经具备良好发展基础。

  在航空枢纽方面,桃仙机场已开通航线237条,旅客吞吐量已突破139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突破17.39万吨,居东北首位;5架全货机驻场,已开通至洛杉矶、伦敦的全货机包机业务。

  在铁路枢纽方面,已形成5条高铁、6条普速干线铁路、3座客运主站、5座货运主站和2座编组站的铁路枢纽体系,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沈阳中欧班列2022年开行627列,开行数量居东北第一位。

  在公路网络方面,东部旅游大道建设工程、四环快速路棋盘山隧道新建工程、沈张线辽河特大桥一期新建工程、京沈线马虎山大桥等建成通车,初步构筑起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普通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为脉络,干支相连、城乡互通的公路网络体系。

  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目前已开通4条地铁线路,总里程117公里,形成“一横一纵双L”网络化运营格局。在建5条地铁线路,总里程140公里。开通6条有轨电车线路,轨道里程69公里,运营里程102公里。其中,有轨电车5号线已向东延伸至沈抚示范区李石寨站,实现跨市运行。

  下一步,沈阳市交通运输局将以“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引领,统筹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服务机制协同创新,大力构建“空陆海网”四位一体的开放通道体系,打造“内捷外畅、一体衔接、绿色智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全面提升沈阳都市圈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能和服务品质,支撑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未来3年,将重点推动5个方面工作:

  1.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全力推进桃仙机场第二跑道建设,启动T4航站楼前期研究,推动桃仙国际机场扩容升级;着力提升航空运输保障能力,积极拓展国内外航线,完善内畅外联、东西一体、南北贯通的集疏运网络;建设东航站区货运中心,规划临空经济区多式联运及高铁物流基地,大力发展货物多式联运。同时,积极整合自贸区沈阳片区、综合保税区、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口岸功能优势,将桃仙国际机场打造成服务东三省,辐射东北亚,通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交往门户和重要的航空物流中心。

  2.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围绕构建多层次、零换乘、高品质的轨道交通系统,统筹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全面加快推进沈白高铁、沈丹铁路外迁工程;配合铁路部门开展京哈直通线前期工作,提高沈阳枢纽运输组织安全性和灵活性;开展沈辽鞍城际铁路前期研究,借助沈辽鞍城际铁路连通桃仙机场和沈阳南站,实现高铁进机场;充分挖潜既有铁路城际功能,推动沈抚城际铁路恢复开行城际列车,实现都市圈城际铁路“零的突破”。

  3.打造国家一流公路网。力争三年内,基本完成四环提升改造工程,推动三四环间出口路快速化改造项目落地实施,进一步完善“环形+放射”快速网络;实施建设满都户大桥、沈张辽河特大桥、沈环线蒲河北桥、卡力马辽河大桥、通武线柳河大桥等桥梁建设工程,缓解跨河通道瓶颈;实施国省干线公路维修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普通干线公路网络;配合省交通运输厅全面加快沈阳都市圈环线、沈秦、沈阜、鞍台等4条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力争三年内全部开工建设,进一步完善六大区域复合交通走廊。

  4.打造一体衔接的枢纽场站体系。结合桃仙机场T4航站楼建设,同步打造机场综合换乘中心,实现航空、铁路、城市轨道、机场巴士等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换乘;配合铁路部门结合京哈直通线设计,同步开展田义屯站前期研究,实现铁路、城市轨道、公交车无缝衔接;持续加大公交枢纽站、停保场和首末站建设力度,力争三年内建设铁西宝马东公共交通枢纽等13处公交场站;实施沈阳站东西广场、沈阳南站枢纽改建工程,谋划蒲河岛、宝马、中关村、王家湾4个换乘中心,推动沈阳形成“5+4”枢纽布局。

  5.强化政策保障和机制创新。组织都市圈各市成立都市圈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共建领导小组,签署《沈阳都市圈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协议》,共同研究决定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重大事项。完善跨区域公共交通、城际客运监管模式,提升运输服务安全保障能力。建立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探索联合招商、共同开发、成本共担、收益共享的建设模式。积极拓展筹融资渠道,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都市圈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共同为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建设而努力。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张晓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