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在日常生活点滴之中传承家规精神

2023-05-09 15:02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宜宾李庄古镇张氏宗族后人: 李庄古镇张家祠。 张仲杰(右)和老伴、小儿子合影。 一个农家小院,一张桌子,一杯清茶,生活恬...

宜宾李庄古镇张氏宗族后人:

李庄古镇张家祠。

张仲杰(右)和老伴、小儿子合影。

  一个农家小院,一张桌子,一杯清茶,生活恬静而舒适。5月4日,当记者走进宜宾李庄古镇张仲杰家的院子时,身着唐装的他早已在门口等待。小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书籍,上面写着《张氏宗谱》四个字。翻开宗谱,第一页写着:敦孝悌、睦宗族,饬伦纪、辨职业,择交友、安义命,尚勤俭、谨婚嫁,慎丧祭、训子孙。

  这30字,是张氏家族的家规。2017年,李庄古镇张氏家族家规入选“十佳天府好家规”,张仲杰作为代表,前往领奖。

  时隔6年,张仲杰已经78岁,虽头发花白,但依然精神矍铄。抿一口茶,他向记者讲起了家族的辉煌过去和他对家规的理解,并感叹道:“对家规的传承和践行,其实早已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当中。”

代代相传承家规强调崇文尚义、义字当先

  在张仲杰的回忆里,李庄古镇张氏这一脉,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祖上从宜宾南溪大观镇移居到李庄板栗坳,起家耕读,勤俭持家,后富甲一方。

  “张氏家族家规,强调崇文尚义、义字当先。”张仲杰说,若展开来讲,又绕不开“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这16个字。

  据史料记载,抗战期间,不少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需要迁移至大后方四川,在张氏家族的影响带动下,李庄乡绅罗南陔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16字电文,为内迁的学校、机构提供教学研究场所。张仲杰的父亲张官周,就是抗战中积极促成同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迁川的开明绅士之一。

  “我祖母王宪群,用卖田的收入出资,在李庄创办私立宪群女子中学。我们张家人将张氏宗祠、庙宇都用作同济大学各个学院各个系科的教研室。”说起这些往事,张仲杰眼神中仍微微流露出自豪。

  纵使时光相隔百年,不同时代,总有不同的张家人践行着同样的张氏家规。

  李庄镇龙金村村民张龙彬火场救人,用见义勇为传承家训的“义”;李庄镇永胜村村民张正明,用带头致富诠释家规的“义”;李庄镇安石社区原党支部书记张成名,用改变家乡面貌来践行家规的“义”……

骄傲与自豪想重新把祖先牌位放回祠堂

  每当回想起拿到“天府好家规”荣誉的那一刻,李庄古镇张氏族人的骄傲和自豪总会萦绕心间。

  “很自豪,我们的家规被更多人看见和肯定,不过我们仍然保持谦虚。”李庄古镇的张九明说,得奖后,李庄古镇张家乐翻了天,但老一辈高兴之余,也教育小辈要更加遵守家规家训,不要给祖宗丢脸。

  从成都回到李庄后,张仲杰心里产生一个想法:宜宾张氏家族宗亲会早在2015年就已成立,屏山县、高县、长宁县也成立了分会,他期盼着李庄古镇张氏家族宗亲会尽快建立起来。然而,自己虽作为李庄古镇张氏一族的“老辈子”,但由于年事已高,想要发起这项工程,却力不从心。

  2021年,在张九明和其兄弟的牵头下,李庄古镇张氏宗亲会开始筹备。接到记者打来的电话后,张九明说出了一直以来的心愿:“想把李庄古镇张氏一族的祖先牌位,重新放回张家祠堂。”

  如今的张家祠,作为一处名胜古迹矗立在李庄古镇,节假日游人如织。这里的张家人在等待一个机会,想把家规和牌位都立在祖祠里。

传承和践行他照顾老伴,儿子照顾他们

  岁月流逝,张仲杰头发日渐花白,他的老伴2017年因为生病瘫痪,数年来,每天清晨或傍晚,在乡间小路上,总有个老大爷推着轮椅上的老伴在散步,他们成了最独特的“风景”。

  “大儿子定居江浙那边,我们跟着小儿子一起生活。他们夫妻俩照顾我们和两个孩子,有些辛苦,但他们做得很好。”张仲杰说,因为要照顾老人,小儿子和儿媳妇没有外出打工,农忙时种地,闲时周围有活就接一下。

  2017年和2018年,张仲杰一家连续两年被李庄古镇评选为“最美家庭”。2022年,张仲杰的儿媳妇被李庄古镇长虹社区评为“最美媳妇”。

  对张仲杰而言,他照顾老伴,儿子照顾他们,闲暇之余给孙儿们讲讲家规家训,这就是他的“小确幸”。于是,敦孝悌和尚勤俭,成了张仲杰对孙儿们强调最多的两条家规,他认为要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才能够有所作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伍勇摄影报道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