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生腌海鲜:冒生命危险也要吃的“潮汕毒药”,到底有多“脏”?

2023-05-29 22:01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而这种被人称为“潮汕毒药”的美食。加入葱姜蒜、辣椒、鱼露、芫荽、麻油等。腌制上一阵即可开吃。让生腌吃播的视频播放量。...

高端的食材

往往采用最简单的烹饪方式

而这种被人称为“潮汕毒药”的美食

却连烹饪都省去了

只需用酱油为底

加入葱姜蒜、辣椒、鱼露、芫荽、麻油等

腌制上一阵即可开吃

入口味道极为鲜美

叔用最具代表性的三种菜式举例

让大家尝尝文字美食

极具冲击感的外观

让生腌吃播的视频播放量

也得到了保证

但在这些美食视频底下

一些评论扎进了叔的眼睛

生腌海鲜的潜在危害超越你想象

1、可能携带创伤弧菌

创伤弧菌是一种存在于海水中的细菌

常寄生在虾、蟹、牡蛎等海洋生物内

人一旦感染

会引起四肢急性坏死性筋膜炎

外加急性肠胃炎

如果48小时内发展成脓毒性休克

死亡率超过50%

2、可能携带病毒

除了创伤弧菌外

生海鲜还可能带有病毒

如甲肝病毒

1988年,上海30万人甲肝大流行

就是由于食用了带有甲肝病毒的毛蚶

3、携带寄生虫

最后

当然还有寄生虫

如异尖线虫、贝类寄生虫、血卵涡鞭虫等

其中异尖线虫会造成胃肠不适

严重可致上腹部突发剧痛

伴恶心、呕吐

或数天后下腹部疼痛、腹胀和腹泻等症状

“杀菌”过的海鲜也不行吗?

很多人认为生腌海鲜

用高浓度的酒或醋处理过

再加上会蘸着酱油、芥末吃

就会把病菌、寄生虫杀光

一些标准更高的生腌餐厅

会选择用三文鱼刺身同款的冷冻法

以此灭菌杀虫

这些标准虽已被公认多年

但在后来的一些实验和研究中

科学家发现

即使冷冻也无法杀死鲱鱼体内的单性幼虫

这种杀虫法是否有效

取决于食物中寄生虫的种类和个数

也就是说

如果刺身中寄生虫种类繁杂数量过多

这些操作也是无用功

这时候可能又会有人说

海水中的寄生虫无法在人体环境中生存

感染了也没事

那些人肯定是吃其它东西

或通过创口感染的!

人虽然不是海水寄生虫的最终宿主

但你也不能小看这些寄生虫

这些寄生虫一旦发现

生存环境没法完成世代交替

它们就会改变生存策略

比如异尖线虫等

可能会直接尝试攻击胃壁

造成急性寄生虫病

后果可能更加严重

此外

当人们误食少量异尖线虫幼虫时

这些幼虫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免疫原

而当再次误食异尖线虫时

由于免疫反应

人体会发生高强度的过敏反应

与急性病相比

过敏性异尖线虫病的危害更为严重

如何避开寄生虫感染风险?

如果你实在想尝尝“毒药”的魅力

请尽量选择靠谱的餐厅

不要自己在家腌制

有生食习惯的朋友

一定要每半年去医院查虫

此外,怀疑自己感染寄生虫

例如出现腹痛、腹泻、

发热、肌肉无力等症状

不可自行服用驱虫药

用错药易刺激胃肠道

引起恶心、腹痛、腹胀

还可能引起肝功能损伤

需尽快到医院就诊治疗

#健康2022##谣零零计划#

参考资料:

[1]阮廷清. 我国大陆沿海海鱼感染异尖线虫调查数据统计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7):3.

[2]叶丽萍. 东海鱼类异尖线虫感染调查及其幼虫对青芥辣的耐受研究[J]. 中国热带医学, 2006, 6(8):3.

[3]马宏伟, 姜泰京, 崔明善,等. 简单异尖线虫幼虫对调味品,抗蠕虫药和中药的耐受试验[J].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01, 24(3):4.

[4]黄维义. 摄食海鱼与异尖线虫病[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8.

[5]张均和, 林启, 徐徐,等. 浙江省舟山渔场鱼类异尖线虫感染现况调查[J]. 疾病监测, 2010(6):5.

[6]Nawa, Yukifumi et al. “Sushi delights and parasites: the risk of fishborne and foodborne parasitic zoonoses in Asia.”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41 9 (2005): 1297-303 .

[7]Podolska, Magdalena et al. “How effective is freezing at killing Anisakis simplex, Pseudoterranova krabbei, and P. decipiens larvae? An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time-temperature conditions.” Parasitology Research 118 (2019): 2139 - 2147.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