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追寻天空中最亮的星,埋下影响世界的种子

2023-06-01 23:51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 这位“中国肝胆之父”,在从医78年里,用一把柳叶刀,挽救和延长了16000多位病人的生命。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批准立项,年近...

原标题:追寻天空中最亮的星,埋下影响世界的种子

仰望星空

你是否惊叹于天空的辽阔

繁星的璀璨

脚踏大地

你是否追溯前人的无畏

思考我们的责任?

2023年5月30日

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在国家建设事业中

一批批无私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们

用他们的青春

谱写着一曲又一曲的时代篇章

他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用他们的行动

为祖国发展披荆斩棘

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点亮精神火炬”

今天,让我们向每一位科技工作者

致敬!

在中国的石油化工领域,侯祥麟是人们公认的战略科学家。

上世纪50年代,我国航空煤油一直依靠进口,在严峻背景下,侯祥麟带领团队勇挑重任,攻克了这一战略资源的“卡脖子”问题,为我国战略资源自主可控立下汗马功劳。

为解决国内炼油技术落后,侯祥麟带领团队成功研发 “五朵金花”炼油技术,使当时我国的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四大类产品产量达到617万吨,自给率达到100%。

“我深感国家的命运就是我们个人的命运。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今天的中国感到骄傲;作为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对我的政治信仰始终不悔;作为新中国的科学家,我对科学的力量从不怀疑,我为自己一生所从事的科学工作感到欣慰。”这是侯祥麟的心声,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编号79694号小行星——“南仁东星”

2016年9月25号,中国天眼落成启动。而这背后,离不开“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努力。

无数个泥泞不堪的日夜,无数个风雨交加的征途,无数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资金不足,技术难题,FAST工程一度陷入困境,南仁东强忍病痛,坚持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攻克难关。他用自己最后20余年的生命,创造了这个足有30个足球场大小的奇迹工程。于他而言,FAST不仅仅像他的孩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南仁东用一生去追逐一个关于宇宙,关于星空的梦想。用不朽的功绩,在天文学领域挺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

编号8117号小行星——“袁隆平星”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 的疑问,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对这一世纪问题,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袁隆平曾多次畅谈他的两个梦想,一个“禾下乘凉梦”,一个“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这两个梦想,袁老一生扎根田野,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

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在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袁老这样说道, “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

编号17606号小行星——“吴孟超星”

这位“中国肝胆之父”,在从医78年里,用一把柳叶刀,挽救和延长了16000多位病人的生命。

他创造了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世界第一,将中国肝脏外科推动到国际领先水平,在他的带领下,我国肝癌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已达到60%,其中小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79.8%,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吴孟超院士90岁高龄还坚持每周出门诊、为病人做手术,一年能做二百多台手术,他说: “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还没有扔到太平洋,我还要继续同肝癌斗争!”

只要我们记得

他们就从未远去

科研强国,科教兴国

如果说

有一种人

是夜空中的明星

还有一种人

就是大地上的火种

潜心钻研,勇攀高峰

托举起民族的梦想

编号31230号小行星——“屠呦呦星”

“青青蒿草,拳拳报国”。1969年,屠呦呦临危受命,接到了国家研究疟疾防治药物的重任。她带领团队整理典籍、走访名医,对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反复摸索。寻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上百个日夜里毫无进展的努力,令人绝望,而屠呦呦却依然每天早出晚归,甚至亲身试药,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获得成功,研制出了青蒿素。

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20年,我国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获得无疟疾认证。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耄耋之年,屠呦呦依然矢志研究青蒿素的深层机制,使古老的中医药历久弥新。

作为一位“特别野”的女院士,张弥曼与古生物学的爱恋,称得上是“先结婚后恋爱”, 60多年前,因受到“地质报国”的感召,张弥曼开始与鱼化石结缘。

60多年间,张院士走遍了大江南北,在全国各地寻找化石,与亿万年前的生物对话。山路,阁楼,老鼠……尽管条件艰苦,但张弥曼从未退缩,她的研究成果更是直接动摇了传统观点,在学界引发巨大反响。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颁出“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时给她的颁奖词所言: “张弥曼仍在继续她的研究,永远坚定地探索着人类的起源,勘测那些在地球和时间中旅行的鱼。”

“五十载航天梦,一颗赤子心。”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从探测月球到逐梦火星,50余年的时间,叶培建见证参与了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

他是探月的“追梦人”,也是同事眼中的“定海神针”。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批准立项,年近60岁的叶培建老将出马,担任“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面对航天强国的技术封锁,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叶培建带领着年轻的科研团队,从零开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浩瀚星辰,熠熠生辉

我们不能忘记的,还有他们:

编号7681号小行星——“陈景润星”

编号3763号小行星——“钱学森星”

编号25240号小行星——“钱三强星”

……

因为热爱脚下的土地

他们甘于奉献自己的一生

因为心中有坚定的信仰

他们永不退缩

因为怀揣着理想的光芒

他们甘做这片土地的守护神

在华工的百年发展历程中

也涌现了一批批令人尊敬的科技工作者

特别是在华南工学院组建之期

毅然回国的他们闪烁着耀眼光芒

比如

建筑、造船和飞机设计专家罗明燏

电子专家冯秉铨

大地测量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陈永龄

力学专家李文尧等

……

他们是科技创新的开拓者

是科研前线的奋斗者

更是激励一代代华工人不断前进的引领者

仰望夜空

繁星璀璨

指引着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新的时代

我们将继续秉持 “博学深思,明辨笃行”的校训

追随前人的脚步

勇于担当,接续奋斗

格物致知,叩问苍穹

彰显华工学子的使命担当!

- END -

投稿请发送至

meibianshengao@sina.com

(请注明姓名与联系方式)

图文 / 张雨昕

信息来源 / 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中青在线

设计 / 马 琳

复审 / 曾 琳

初审 / 赵 烨

终审 / 朱泳媚

点个 “在看 ”

做个有态度的华工青年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