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方言背后的历史」徐州话像山东话,徐州为什么属于江苏省

2023-06-11 07:50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在大众印象里,江苏省向来被看作一个南方省份。姑苏风月,秦淮人家,莫不如此。可要是往北走到徐州,外人往往感到诧异,这里的...

在大众印象里,江苏省向来被看作一个南方省份。姑苏风月,秦淮人家,莫不如此。可要是往北走到徐州,外人往往感到诧异,这里的风土人情,与邻省山东并没有什么差异,怎么就划给了江苏省。

  • 方言地理里的徐州

除了饮食习惯之外,“方言”大概也称得上是中国各地民俗的一大标志。徐州所在的江苏省,方言从南到北大概可以分成吴方言、江淮方言与中原官话。

方言分区的具体条件很复杂,但总的来说,就是越往北越接近普通话。到了徐州,更是除了一些特殊词汇,跟华北各省没有太大的区别了,特别是跟邻近的山东省说中原官话地区之间的差异,可以说是外人很难分辨清楚的了。从语言地图上看,徐州跟周边的华北各地,显然是“一伙”的。在这一带,省界在区分人文地理上并没有什么作用,就像下面这张地图上显示的一样:

现在徐州的这种与江苏大部分地区方言格格不入的情况,看起来由来已久。清代的“徐州府”的边界,与江苏省内中原官话与江淮方言的分界线,就相当接近。从下面两张图的比较就可以看得出来。

  • 怎么变成了江苏人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徐州人是怎么变成江苏人的呢?这个锅,其实需要明太祖朱元璋来“背”。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置“徐州”。唐初政区实行州县二级制,由于州的数量太多(达300多个),中央政府管理起来很麻烦。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苦于记各州长官们的名字记不住,只好将他们都写在屏风上。于是,他在即位之初的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便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其中北方、南方各五道,人称“贞观十道”。当时的徐州与今天山东、河南的广大地区一样,属于“河南道”,而今天江苏省的其他地方,则属于“淮南道”与“江南道”。后来到了北宋,徐州索性划给了“京东东路”,而这个“京东东路”的主要辖区,正是今天的山东省……金朝占领北宋的北方疆土以后,干脆把“京东”(跟今天东哥的电商没关系,京指的是北宋首都开封)改成了“山东”,这时的徐州人自然是名副其实的山东人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定都南京应天府,以应天府所在周边区域为“直隶”。于是太湖流域的财富之区尽属直隶。由于凤阳是朱元璋桑梓之地,也是祖先陵寝所在,太祖皇帝的乡土观念使得明初的“直隶”北界竟越过了淮河,也将徐州包括在内。清朝入关之初,基本沿用了明代的行政区划和建制,于是面临着一个过于庞大的南直隶:

府一十四,州一十七,县九十六

田赋之供,当天下十之三;漕糈,当天下十之五……是以一省当九州之半未已也

由于南直隶对明王朝的地位特殊,摄政王多尔衮最后下令,以明南直隶的辖区为范围,“著改为江南省”。新鲜出炉的“江南省”其实名不副实。在黄河夺淮改道后,“江南省”的北界居然在黄河以北!恐怕称作“河北省”也是无可无不可的事情了。无论如何,“江南徐州府”的称谓听上去都颇为滑稽。

最后,这个臃肿的江南省到了清朝统治者也感觉太大的地步,其势不得不分。几经改动之后,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下令:

江南、陕西、湖广三省,俱有布政使各二员,驻扎各处分理。

江南省遂东西二分为江苏、安徽。此后,除了抗战中汪伪政权建立的“淮海省”以及建国初期将徐州划归山东之外,徐州人一直就是“江苏人”。

  • 其实并非巧合

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阴错阳差的结果。但其实并非如此。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徐州的军事地理价值。在徐州的黄河故道南边,耸立着一座巍峨壮观的牌楼,其正中横匾就书有“五省通衢”四个大字。关于这个“五省”,说法不一,比较通行的一种看法认为徐州地处东西南北水运要冲,成为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五省的咽喉,故而被称为“五省通衢”。

就大地势而言,北面,北京距徐州640公里;西面,西安、洛阳、开封距徐州分别为760公里、440公里、280公里;南面,南京、杭州距徐州分别为300公里、560公里。徐州恰居这六大古都的中心地带,堪称北国锁钥,南国门户。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军事地理专著《读史方舆纪要》中就明确指出:

“州(徐州)岗峦环合,汴(河)泗(水)交流,北走齐鲁,西通梁宋,自昔要害地也”。

最后他在书中得出结论:“经营天下,岂可以彭城(徐州)而后图哉!”

历代的兵家,当然不会对这样一个“衢地”视而不见。自公元前573年晋楚彭城之战到1948年淮海战役,发生的较大战事,共达400多起。如此战争频仍,在我国众多的城镇之中,也是相当罕见的。相传,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夏王启就命大彭国国君寿率兵平定西河叛乱。后来秦末群雄逐鹿时候,楚(项羽)汉(刘邦)两军彭城会战,汉军大败,溃逃东南,于泗水淹死者达十万之多,刘邦仅剩十骑脱险。三国时陶谦、曹操、刘备、袁术、吕布竟相争夺徐州;再往后南北朝刘裕北伐,唐秦王李世民平定徐州,五代朱温攻占彭城,宋时金兵南下攻陷徐州,朱元璋由下邳北上灭元,明燕王朱棣伏兵九里山,清兵南下攻克徐州……无怪乎直到1952年10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视察徐州时依旧指出,“徐州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战略地位很重要”。

当年的朱元璋在戎马战争之中建立明朝,对于徐州的重要性自然了然于胸。既然是“南不得此,无以图冀东,北不得此,无以窥江东”,最保险的办法自然就是将徐州划入“直隶”,置于朝廷的亲自管制之下。清朝建都北京,徐州看似鞭长莫及。但在将江苏、安徽分治之后,徐州属于江苏这一点就在地缘政治上形成了一个极其不利于割据的因素

一方面,徐州是中原要地,偏偏与黄淮平原的山东、河南不属于一个行政军事系统,鲁、豫两地的地方野心家或是民众起事,偏偏缺少了徐州这样一个军事要地——清代在这里设有徐州镇总兵,手握总兵。反过来,要是江苏的地方当局产生“不臣之心”呢?一方面,在地理上,徐州与江苏的统治中心(南京、苏州)隔有长江天险,在江苏省内反而有孤悬在外的感觉,即便江苏的军事势力掌握了徐州,也会立即遭遇来自山东、河南、安徽的三面夹击。民国初年的“二次革命”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革命党人控制的江苏省起兵“倒袁”,而北方的袁世凯当局立即调兵从山东与安徽两个方向夹击徐州,革命党人腹背受敌,轻易便丢失了这一战略要地。

如此一来,具有地利的山东、河南不拥有徐州,拥有徐州的江苏也不具有地利。如此“犬牙交错”互相牵制的局面,对于清廷的统治自然大为有利。这一格局对巩固中央集权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正是“徐州人”如今成为“江苏人”的最大原因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