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刘备三顾茅庐的简单概括(三顾茅庐主要内容概括)

2023-06-30 09:59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到底是刘备三顾茅庐,还是诸葛亮毛遂自荐?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自从刘备得到诸葛亮后,与之关系日益亲近,身为元老的...

到底是刘备三顾茅庐,还是诸葛亮毛遂自荐?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自从刘备得到诸葛亮后,与之关系日益亲近,身为元老的关羽、张飞,自然颇有微词。刘备见状,便以“鱼水之乐”比喻他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于是,三顾茅庐的说法更加深入人心。

这个在《三国志》中仅有十余字的故事,到了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用将近十万字来铺垫。

刘备三顾茅庐的简单概括(三顾茅庐主要内容概括)(图1)

但令人意外的是,关于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这件事,时人却持有不同看法。

除了耳熟能详的“三顾茅庐”之说外,还有人认为:诸葛亮是主动去见刘备的,他其实是毛遂自荐的。

那么,哪个说法才是真的?

争议的焦点: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所谓“三顾茅庐”,即出自这里,它主要取材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自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作为后人公认的正史,《三国志》的说法自然更为可信。

问题的争议便在于:成书比《三国志》要早的《魏略》(魏人鱼豢编撰)中,却有另外一种说法:刘备来到荆州后,大行恩信,吸引了不少豪族、才子归附。

诸葛亮也是其中一员。一开始,他并没有被刘备放在心上,只被当成寻常书生看待。

刘备三顾茅庐的简单概括(三顾茅庐主要内容概括)(图2)

于是诸葛亮率先发问:“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这般突然发问,让刘备注意到了这个年轻后生,在经过一番交谈后,刘备认可了诸葛亮的才干,“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这便是“毛遂自荐”说法的来历。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撰写《九州春秋》时,也采取了这个说法。但仔细分析来看,它却经不起推敲。

诸葛亮的自述:

首先要注意的,正是史料的来源问题。陈寿的《三国志》能成为正史,不是没有原因的。可以肯定的是,它必然有不实之处;但它能有如今的地位,是得到后世史学家一致认可的。

反观鱼豢编撰的《魏略》,却多为当权者所隐晦。而且从作者的出身看,他是曹魏官员,自然要为自己的国家说话。

裴松之从中引用的一些《魏略》,也大多证实了这一点。

比如渭南之战。《魏略》称马超是为了权力主动起兵,实乃“背父叛君”。但根据司马光、胡三省等人的观点:马超起兵原来是曹操逼反

由此可见,《魏略》中的一些内容,不如《三国志》可信度高。

刘备三顾茅庐的简单概括(三顾茅庐主要内容概括)(图3)

以陈寿的履历来看,他不仅是蜀国故吏,也是西晋官员。这便意味着,无论是诸葛亮的《出师表》,还是《魏略》这本史书,他必然都亲眼见过。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采取“三顾茅庐”说,这便值得玩味。陈寿此举,并非是赞美诸葛亮,而是沿用了其本人的自述。

或许有人会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这么说,或许是给自己脸上“贴金”,故意夸大了而已。但站在当时的情况看,刘备虽然已经去世,但跟随他发家的一些老臣却依然健在。

比如刘琰,此人在豫州时便跟随刘备了;虽然存在感不高,却十分维护刘备的颜面。倘若诸葛亮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胡扯”,这些人为什么不出来制止呢?

刘备三顾茅庐的简单概括(三顾茅庐主要内容概括)(图4)

更何况,以诸葛亮的地位而言,他没有动机,也没有必要再吹捧自己。无论“三顾茅庐”的真相如何,都不会影响他在朝堂上的地位。

这样一来,诸葛亮的自述应当是十分可信的。

诸葛亮的名气:

从《三国志》中的其他材料,也能证明刘备的求贤若渴之心。

一方面,刘备在来到荆州之前,诸葛亮已经很有名了。荆州地方上的几位大名士,庞德公、黄承彦、司马徽乃至荆州之主刘表,都曾对诸葛亮多有照顾。

这样的他,完全没有必要去主动拜谒刘备。

另一方面,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并非是临时做的决定。在来到荆州后不久,司马徽、徐庶等人便为他举荐了诸葛亮。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铺垫,正是来源于此。

换言之,刘备在见到诸葛亮前,便已经对他心有好感。

刘备三顾茅庐的简单概括(三顾茅庐主要内容概括)(图5)

所以说,就算诸葛亮主动来拜谒刘备,也不会遭到后者冷遇。

以当时的真实情况而言,诸葛亮一个名士,来主动见落魄的刘备,后者又怎么会端着架子呢?由此可见,《魏略》中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