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退避三舍的主人公名字)

2023-10-13 08:21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晋、楚两个大国在卫国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一场大规模会战。 这场战役不容有失,对...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晋、楚两个大国在卫国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一场大规模会战。

这场战役不容有失,对晋国而言,如果失利,则楚国将会称霸。若晋国能顺利击溃楚国,其国君晋文公重耳便能继齐桓公之后,成为另一位春秋霸主。

最终,晋国避其锋芒,楚国大将子玉率军冒进,城濮之战以楚军大败收场。

在这场战役中,晋文公兑现当年投奔楚国时许下的“退避三舍”的承诺。当他面对楚成王的军队时,居然真的命令全军向后撤退,践行当年的诺言。

那么,“退避三舍”中的“三舍”,究竟指的是多远呢?遵守退避三舍的诺言背后,又何尝不是一种军事谋略?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退避三舍的主人公名字)插图

重耳逃亡之路,遇上过许许多多的怪事。比如重耳到了曹国拜见曹共公,希望能得到他的庇佑,在曹国暂时居住一段时间。

可是曹共公有特殊癖好,他早就听说重耳肋骨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整体(骈胁)。

曹共公竟趁着重耳洗澡的时候,偷偷观看重耳的上身裸体,到底是不是如旁人传的那样有“圣人之像”。(大家可以想象,一个男人居然对另一个男人的上身裸体感兴趣,到底是什么样的恶俗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孔颖达疏:“胁是腋下之名,其骨谓之肋……骈训比也,骨相比迫若一骨然。”

曹共公如此无礼的举动被重耳发现,双方闹得很不愉快。随后曹共公又说了一些无理的话,重耳当即离开曹国,来到宋国暂居。

过了段时间,重耳离开宋国投奔楚成王。楚成王用对待诸侯的礼节,招待重耳,并诚恳地对他说道:“楚国是大国,我用诸侯的礼节来招待你,你可千万不要推辞。这是上天在帮助你,让你成为晋国日后的国君。”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退避三舍的主人公名字)插图1

周襄王十八年,楚国盟友宋国突然归降于晋。楚成王立马点兵,率领陈国、蔡国、郑国等盟友共同围攻宋都。

宋成公赶忙乞援晋国,晋文公决定救宋,他亲自制定作战策略。晋国可以先攻伐曹、卫等楚军盟友,引诱楚国主力北上,这样便能解了宋国燃眉之急。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正月,晋军击溃卫、曹,准备引诱楚军主力北上。楚成王却不为所动,连续增派兵力攻打宋国,晋文公萌生退意。

但身边的心腹却劝诫晋文公,若是置宋国不顾,则势必会失去宋国这个盟友,继而导致全局不利,更会影响晋文公的整个战略布局。

大臣给出的建议是:“分曹卫之田以与宋人。楚急曹卫,其势宜可释宋国。”

晋文公采纳了这一建议,“分曹卫之田以与宋人”。

公元前632年4月,楚成王决定撤兵,命令子玉率兵返回楚都。子玉没有撤兵,他反向楚成王请求增军。楚成王考虑再三后决定增兵,晋楚两国爆发决战,即为城濮之战。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退避三舍的主人公名字)插图2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相加便是九十里。

还有一种说法,古代行军30里设置一宿营,称为“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等于三处宿营。

据考古专家研究,春秋与战国时期的一里按照换算,相当于如今的300步左右。一步大概是1.4米左右,一里的长度接近420米。

“三舍”即为退了90里,按照公里换算,大约在38公里至40公里左右。

不知大家想过没有,晋文公之所以会“退避三舍”,或许不全是为了遵守诺言。

春秋时期,两国交战的主要方式是车马战。利用战车配合步兵发起冲击,对地形有着极高的要求。基本上两国交战之前,双方都会选定一处较为开阔的场地,各自下战书,约定好时间,然后一板一眼地进行决战。

楚军见晋军后退,便骄傲轻敌,以为对方害怕,于是追击。结果被晋军集中兵力大败,而晋国也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退避三舍的主人公名字)插图3

值得一提的是,城濮之战的地点还包括如今的菏泽曹县。(晋文公登有莘之墟,今山东省曹县西北,以观晋军,见军容壮盛,因此颇具有战胜之信心。)

说起菏泽曹县,想必不少同学便会哈哈大笑。因为一个网红视频博主的口头语,让曹县这个原本不显山不露水的县城突然爆红,成为许多网友的热门打卡地点。

但3000年之前,菏泽曹县境内居然爆发了一场决定中原局势的大战,与成语“退避三舍”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