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口袋论坛(口袋app是什么软件)

2023-12-04 10:05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文灿 通讯员 白鹭 11月18日,2022年口袋公园与城市微更新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我们的公园,共...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文灿 通讯员 白鹭

11月18日,2022年口袋公园与城市微更新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我们的公园,共同的家园”,聚焦口袋公园与城市微更新方面的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论坛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成都、昆山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这场学术盛会。

口袋论坛(口袋app是什么软件)插图

本次论坛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和中国公园协会主办,并在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的指导下,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

据悉,口袋公园与城市微更新对于建设健康、绿色、生态、环保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陈重、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冯增军、中国公园协会会长刘佳福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杜雁等出席会议。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认识口袋公园等城市小微绿地对于拓展绿色公共空间,方便群众就近游园的作用,为全国城乡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指引了方向。

本次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全国知名专家学者通过观点的凝聚与思想的碰撞,进一步为我国城乡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献言献策,共同探索以口袋公园为代表的小微绿地全生命周期科学推进方案。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东南大学特聘教授童明、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高静、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院院长于光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侯晓蕾、东南大学副教授周聪惠、昆山市住建局园林科科长姚健围绕论坛主题“我们的公园,共同的家园”,从理论及实践的层面,多维度诠释了近年来国内口袋公园与城市微更新方面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贾建中表示,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专家和社会力量参与到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和城市微更新的工作中来,将城市建设得更加宜居美好。

专家学者观点大碰撞:

李雄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题报告:口袋公园——宜业宜居的乐园

主题报告围绕阐述了口袋公园建设产生的背景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通过系统分析Paley Park口袋公园产生的原因、设计特点,提出我国口袋公园建设的内涵和典型特征。从口袋公园建设的基本类型和拓展类型两个维度,结合大量工程设计实践案例,探讨了口袋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经验。科学分析提升绿地可达性的途径,精准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休憩的绿色环境。提出在多个口袋公园串联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公园系统+口袋公园”多级公园体系构建的绿地系统优化布局。

童明

东南大学的特聘教授、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

主题报告:连接城市生活脉络

城市微更新所从事的是人性尺度的工作,其内容是城市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即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提升社区服务的可及性,以实现舒适便利、生态宜居的高品质城市人居环境。

主题报告基于街角公园对于提升城市社会生活的基本思想,从城市微更新视角针对一种具有分形特征的社区生活圈展开探讨,同时结合梓耘斋建筑工作室于上海开展的相关实践,提炼一种以实施为导向,以连接城市生活脉络为目的,以针灸性操作为设计策略,对社区内不同层级、不同需求、不同类型的空间展开连接的,具有积累效应的工作方式。

高静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主题报告:公园城市语境下的城市“微空间”实践探索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和存量时代的来临,城市建设方式也从大拆大建阶段进入局部提升,“微空间”改造为主的新阶段。

“微空间”是实现公共生活场景与人民生活相适、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相宜的重要载体,更是公园城市“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在城市精微尺度的具体落实。

主题报告通过分享成都城市建设中的“微空间”景观实践,探讨“微空间”在公园城市发展历程中的坐标定位与价值意义;同时探讨如何在“公园城市”建设语境下,通过“微空间”建设,盘活城市存量空间,激活城市空间新价值,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

于光宇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院院长

主题报告:共建花园·共同家园——社区微更新与微治理的深圳实践

主题报告系统介绍了深圳共建花园的发展背景、理念内涵、主要特征及工作流程等,提出深圳共建花园是以有机“微更新”和“微治理”的理念落实新时期深圳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离老百姓最近的绿色共享空间,是适应深圳“三高”城市特征,以绣花功夫实现“山海连城,公园深圳”蓝图愿景的最后一环。

报告还结合深规院景观院在南山区粤海街道、罗湖区笋岗街道等多个项目实践,阐述共建花园全过程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核心工作思想,通过科学选址、广集民意、过程引导、强化认同等工作模式,融汇场地生态、文化特质,平衡多方利益诉求,以“小花园”实现“大价值”,将我们的共建花园打造成为城市的共同家园。

侯晓蕾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研究生部主任

主题报告: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途径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街区和社区公共空间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

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小微公共空间及其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城市更新的趋势。

城市微更新关注空间重构和社区激活、公众参与和社会治理。

侯晓蕾教授结合近年来她和团队在城市街区以及老旧社区城市更新领域的研究实践,对城市街区和社区的自发观察、景观更新和营造研究探索。她提出景观微更新的核心思想是关注平民的景观、百姓的生活,运用专业知识对街区和社区空间进行设计和艺术提升。希望通过艺术和设计的提升,以社会治理的视角,微介入的使这些城市小微空间得到具有人情味儿的提升和再生,并结合其可持续创新机制,综合探索小微空间的城市微更新途径。

周聪惠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主题报告:公园社区——“协同型”小微绿地组群的建构与规划调控

与大体量公园绿地相比,以口袋公园为代表的小微绿地具有占地小、布局灵活、就近服务等特点,在建成区中具有显著发展优势。但由于小微绿地面积受限,游人容量较小,在规划中仅采用“随机型”的个体布局模式很难有效缓解高密度地段游憩空间的供需矛盾。

为高效响应和分摊建成环境下集中的居民游憩需求,建立“协同型”小微绿地组群已是大势所趋。

在此背景下,周聪惠教授围绕小微绿地组群的界定、空间与功能结构、协同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绩效评估方法及规划调控策略展开研究和规划实践,从中探索城市更新背景下绿地规划范式转变以及调控方法创新的途径。

姚健

昆山市住建局园林科科长

主题报告:“昆小薇”建设经验分享交流

2020年,昆山推出“昆小薇·共享鹿城”专项行动指南,明确城市微更新新路径,并由中心城区“点状推进”升级为“全域推广”,累计建成“昆小薇”项目158个,包括口袋公园37个、贴心装置12个、艺术建筑15个、活力街巷14个、健身环道5个、魅力街角72个和特色花道3个,并积极推进“昆小薇”品牌商标注册,城市空更加精致,居民感受度、满意度更强。

主题报告主要讲述了昆山市城市微更新的做法和经验,并介绍了“昆小薇”的系统化推进的规划和具体实践路径。

审读:喻方华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