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坐“冷板凳”与争“热馍馍”

2023-04-03 18:42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周丽萍 3月28日,一年一度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第三届“四川杰出人才奖”颁奖仪式在成都市热烈...

  •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周丽萍

      3月28日,一年一度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第三届“四川杰出人才奖”颁奖仪式在成都市热烈举行。2022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授予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琪和西南石油大学教授赵金洲。5人荣获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4人获四川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64项成果获得奖励。

      今年的获奖项目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既“顶天”前沿,有航空航天、雷达探测等优势领域的一批突破性、引领性的技术成果,也“立地”惠民,有医疗卫生、农业环保等领域产生的应用性成果,让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人民群众。每一次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成果总结,也是勇攀科技高峰的新起点。四川科技创新生生不息的力量,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一个数据值得关注,获奖项目的平均开展时间为9年。其中,“国家名片”华龙一号,其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由在川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历经30余年研发而成;仿生修复牙体硬组织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关键技术构建,由四川大学的团队历时17年完成……仰望今天登台领奖的科学家,回望过去漫长的研究岁月,让人再次感动感慨于科研“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真谛。

      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往往有着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如果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厚积才能薄发,纵观近年来的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从立项到结题平均都在10年以上。“人向静中忙”,越是等不起、越要坐得住,越是慢不得、越要沉得下,如此才能坐热“冷板凳”。

      科研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心恒心,科研成果的转化却要有争吃“热馍馍”的劲头。科研成果转化是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可以说,哪里科研成果的转化通道越顺畅、转化能力更强、转化速度更快,哪里创新驱动的力量就越强,就越能赢得竞争新优势。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从转型发展向创新发展迈进,四川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供给,更需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发展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跳跃。

      作为科教大省的四川,近年来在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上不断破题闯关:高能级创新平台持续落地,天府实验室“成团出道”;“聚源兴川”行动首次实施,更多中央在川科技成果落地生根;高新技术企业飞速增长,突破1.4万家;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的“四川经验”不断发酵,“揭榜挂帅”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这些都为四川高质量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但对标先进地区,在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在跨越从科研到产业化的“死亡之谷”上,四川还要有更大的勇气更多主动与活力。如“风投之城”合肥市种子基金专门扶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项目就地转化,允许基金出现最高不超过50%的亏损;经常下沉到高校院系开宣讲会,还常常冲进实验室问老师“有没有什么科技成果需要转化”。

      科研创新要在坐“冷板凳”与争吃“热馍馍”之间彰显力量。一方面要健全科技创新投入、评价和激励等机制,让科研人员更好静下心来搞研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合力作用,让产学研等各方面创新力量更加热起来动起来。

      当前四川面临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时代机遇,继续在体制机制上向改革要活力,在实践一线真金白银地撑腰,在生态营造上实质推进“宽容失败”,必能让科技创新的力量,为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澎湃强劲的发展动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