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30年耕耘,30年收获:新中国前30年的发展成就

2023-05-26 14:27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有人说,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废铜烂铁;“一五”时期,由国家投资,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建设起了一批大型骨干工程和国有企...

有人说,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废铜烂铁;有人说,新中国前三十年没有什么成就;有人说新中国前三十年科技没有成就,事实是什么样呢?

工业建设成就

“一五”时期,由国家投资,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建设起了一批大型骨干工程和国有企业。除从苏联引进156个项目外,又安排了 一批重点项目,252个农田水利项目,220个运输邮电项目,156个文教卫生项目,118个城市公用项目,总投资531亿元。这些项目关系国计民生和我国长远发展,是为国民经济提供关键工作母机、能源、工业原料和消费品的。它们的建成投产,填补了我国工业的空白,增强了我国经济的实力,奠定了我国现代工业基础,不仅在建国后前30年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至今仍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

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在这20年中,新施工的项目达9470个,全部建成投产的项目达3016个,新增固定资产3635亿元,新增固定资产量相当于1952年全部固定资产的15.1倍。通过建设,工业和基础设施能力显著增长。炼钢、炼铁生产能力分别增加了2602万吨和3312万吨,比“一五”时期分别提高了6.7倍和7倍;煤炭开采和发电能力分别增加了32239万吨和3681万千瓦,分别提高了3倍和12.6倍;新建铁路16076公里,提高了1.6倍,等等。在这些年中,许多新的工业部门,如矿山设备、冶金设备、发电设备、高精度机床、汽车、飞机等制造业,以及石油化工、电子等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

许多知名的大型工业项目,像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马鞍山钢铁公司、攀枝花钢铁公司、韶关电厂等,都是这时期建立发展起来的。许多重要基础设施, 如成昆、包兰、兰青、兰新、川黔、桂黔、贵昆、湘黔、湘桂铁路,南京长江大桥等,也是在这一阶段建成的。这期间,还研制成功和发射了“两弹一星”,使一向轻视中国的西方世界不得不刮目相看。由于新建成投产了3000多个重点企业和骨干项目,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个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在内的比较完整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形成,我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为现代工业比较完整齐全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家。

解放前,我国工业非常落后,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机器制造业,连一个螺丝钉也要从外国进口。建国后,经过30年的努力,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这种成就的取得,主要应归功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带基础上,全国工业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1952—1980年,工业投资累计达395519亿元,工业新增固定资产达到2734.5亿元,年均新增94.29亿元。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工业生产也得到迅速发展。1952年工业生产总值为343.3亿元,1980年增至49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在28年间增长17.9倍,年均增长11%。从各个时期的工业生产总指数来看,以1952年为100,到1957年为228.6,年均增长18%;到1965年为452.6,年均增长12.3%;到1978年为1598.6,年均增长11.2%。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增长中,更可看出我国工业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各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钢在1953~1957年间为31.7%,1958—1965年的困难和调整时期也有10.9%,1966~1978年间为7.6%;同期发电量的增长分别为21.5%,17%,10.8%;同期原油的增长分别为27.1%,29.2%,18.6%;金属切削机床的增长分别为15.4%,4.4%,12.5%;内燃机(商品量)的增长分别为76.7%,19.1%,19.5%;纺织品的增长分别为17.4%,11.3%,4.6%;自行车的增长分别为58.7%,10.9%,12.5%等等。许多产品产量在世界的位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钢从1949年的第26位升至1982年的第4位,发电量从1949年的第25位升至1982年的第6位,原油从1950年的第27位升至1982年的第5位等。

在1949—1978年间,我国工业建设的伟大成就还突出表现在一大批重点工程陆续建成投产上。首先是从“一五”时期开始的以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由限额694个项目组成的大规模建设工程陆续建成投产;后来一大批举世闻名的项目,如大庆油田,万吨水压机,万吨级远洋货轮及5万吨远洋油轮,10万吨水力发电机组,百万伏高压标准电容器,武汉、南京长江大桥和三门峡等水利工程,以及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批世界高科技产品都是在那个时候。这一系列惊人的伟大成就,不仅在当时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而且为改革开放的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和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三线建设:一段辉煌的历史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6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三线”建设的成就。所谓“大三线”,最初是指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到70年代扩大到一般指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广大地区。具体讲是指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北的陕西、青海和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中原的豫西、鄂西,华南的湘西、粤北、桂西北,华北的山西和冀西地区,都属大三线的范围。这既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工业布局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的畸形片面发展的不合理布局,积极开发内地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是根据当时国际形势,为巩固国防需要而提出的伟大战略决策。

大批建设人员从生活比较优裕的沿海大城市,远去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生活艰苦、施工困难、物资匮乏的“不毛之地”去建设、工作与生活。经过十几年艰苦奋斗,到70年代已大体建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三线工业体系,仅以四川的情况来看,在十几年之间,即建起了以攀枝花钢铁厂为代表的300多个大中型企业,它们已成为四川省工业的主干。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基地,以川南为中心的盐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生产基地,及以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为中心的电子、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制造工业基地的建设,为四川省以后整个的工业布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今还在继续发挥其工业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骨干作用。

大三线建设在改善我国工业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加强各族人民团结等经济政治各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对国防建设的意义尤为重大。从最近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侵略南斯拉夫和轰炸我驻南使馆可以进一步看出,帝国主义侵略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对帝国主义的武力侵略,必须防患于未然,这样才不会吃大亏。如果没有当年大三线的战略决策,谁敢说帝国主义一定不会对我们动武呢?何况当年我们正处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夹击之中,并已爆发过“珍宝岛”事件呢!因此,当我们已经安稳地享受了几十年和平生活的时侯,不能忘记其中有大三线建设的一份功劳。

农业大发展

农业生产力也有了发展。这一阶段, 通过土地改革和走互助合作道路, 广大农民极大地提高了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改良土壤, 兴修水利, 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不仅促进当时农业的增产, 也为以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奠定了基础。

我国解放后,按可比价格计算,农业总产值指数增长的速度,以1952年为100,则1978年增至229.6,即26年间增至原来的2.3倍,年均增长3.25%。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通过农产品产量的增长情况也可以说明我国在那几十年中农业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现分别从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类的增长情况来说明:

种植业的迅速发展。种植业是中国农业最主要的部门,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种植业包括粮食、棉花、油料、麻类、烟叶、糖料、瓜类、饲料、绿肥等的生产;广义的种植业还包括果树、桑叶、茶叶、林木等等的生产。改革开放前30年间狭义种植业各主要农产品产量都是成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如粮食从1949年的11320万吨增至1979年的33212万吨,增长1.93倍以上,年均增长3.78%;同期棉花从44.5万吨增至220.7万吨,增长3.96倍,年均增长5.68%;油料从256.4万吨增至643.5吨,增长7.14倍,年均增长7.5%;红黄麻从3.7万吨增至108.9万吨,增长28.43倍,年均增长12.37%。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宝中宝”的粮食,即使在1966~1976年的10年“文革”期间也是年年丰收,产量从1965年的19445万吨增至1976年的2863l万吨,年均增长3.94%。

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畜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后畜牧业恢复很快,到1952年牲畜总头数已恢复到解放前的最高水平,达到2.28亿头;“一五”时期结束时的1957年达32829.9万头,即“一五”时期年均增长7.6%。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增长速度。后来虽经历3年困难时期和10年“文革”,但总的来说发展还是比较快的。从1962年到1978年期间,牲畜存栏数从30481.9万头增至56511.9万头,即16年之间增长85%以上,年均增长3.9%以上。

在这一阶段, 广大农民发挥集体力量, 坚持艰苦奋斗精神, 战天斗地,共治理江河堤坝和新修堤防16.4万公里,相当于环绕地球4圈;兴修水库82000多座,总库容4000亿m3;建成一批稳产田和水浇田,全国水浇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1956年的9.1%,上升到1977年的22.4%。积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至1975年,全国有1140个县建立起良种繁育四级网络,四级农业科技队伍有1100多万人;培育出“广场矮”、“珍珠矮”等一批抗锈能力强、产量高的水稻、玉米、小麦和棉花新品种,对增加产量起了明显的作用。全国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14.68亿亩增长到1970年的15.70亿亩, 增长了7%;全国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271亿元达到1977年的 1339.2亿元,增长了3.9倍;粮食产量从2264亿斤达到5655亿斤,增长了1.49倍;棉花从889万担达到4098万担, 增长了3.6倍。这样的增长速度,是过去所没有过的。

其他方面成就

由于生产增长的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全国就业劳动者由1952年的2.07亿人增长到1977年的3.9亿人, 增长了95%;收入提高,全民所有制工资总额由68亿元增长到469亿元, 增长了5.8倍;劳保福利费由9.5亿元增长到55亿元,增长了4.8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6倍。居民到1977年的消费水平比1952年增长了77%,其中农民消费水平增长了57%,非农民消费水平增长了112%;全国居民消费水平除“二五”时期有所下降外, 多数时间都是增长的。由于底子薄, 缺乏经验, 有时生产关系没有完全处理好,前30年人民生活提高的程度不能说很快, 但事实是, 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有明显改善,大多数人的生活与旧中国有天壤之别, 这是所有过来人都亲身经历过和人们都感觉得到的。

除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外,其他如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科教文卫等等各条战线在建国后的前30年间都在同步地蓬勃发展,成就辉煌。如交通运输业已从建国初期的极端落后状态发展成陆运、水运、空运、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初具规模的综合运输体系,其l}J铁路通车里程从1949年的2.2万公里增至1980年的5.19万公里,增长了1.36倍;同期公路从8.07万里增至88.82万里,增长了10倍,民航里程增长15.82倍;

商业的发展虽然在当时因为未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而受到一定限制,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其成就依然是很可观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1952年的277亿元,增到1981年的2350亿元,共增长7.5倍。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方面的成就也十分显著,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的极其落后的面貌。

刚解放时,全国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不超过500人,各种新技术的研究几乎都是空白,全国大多数人都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而到70年代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和庞大的知识分子队伍,并掌握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定的先进科学技术。“文革”前的17年中全国培养了正规的大学和专科毕业生155万人,另有函授、业余大学毕业生近20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296万人,基本上满足了各方面的需要,其中绝大多数现在都已成为各方面的业务、技术骨干。

前三十年的成就不容抹杀

列宁说:“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甚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不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上,两个30年都是相互联系的, 前者为后者奠定基础, 提供经验, 后者在前者思想物质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发展。

后30年坚持了前30年应该和必须坚持的根本性的东西, 否定的是那些违背客观规律的必须否定的方面, 在肯定中否定才得以大步前进;后30年有了巨大飞跃, 但前进中仍存在矛盾和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有待于进一步认识和克服。不应以前者否定后者, 也不应用后者否定前者。歪曲否定认识过程是无知的, 歪曲、否定历史更是背叛。缺乏历史唯物主义,今天否定作天, 明天否定今天, 一直否定下去, 彻底虚无, 只能是自乱阵脚, 。苏联的解体易帜就是前车之鉴。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