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娱乐 >

原创 电影《立春》:接受并且拥抱自己的平凡才是一种真正的强大

2023-05-24 07:27作者:147小编娱乐 0人已围观

摘要正因为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你天生就是当演员的料儿”的心理暗示,贺音逐渐对自己产生也许超乎实际的心理定位与预期,从而将...

原标题:电影《立春》:接受并且拥抱自己的平凡才是一种真正的强大

电影《立春》:接受并且拥抱自己的平凡才是一种真正的强大

记得多年前初看《立春》,内心无以名之的感动与震撼,认为是一曲由底层小人物谱写的热爱艺术,追逐理想的生命赞歌(同时也是悲歌),但十年过去,再次重温,我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想法。

整部影片并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与吸睛劲爆的流行元素。平淡素朴而又隐含张力地塑造了一个北方小县城内包括其貌不扬的音乐女教师王彩玲、一心报考美院却屡次落选的艺术青年黄四宝以及因醉心芭蕾而备受世俗打击的群艺馆舞蹈老师胡金泉等一群不甘平淡的逐梦者群像。

所以有人说这是一部献给怀才不遇的艺术青年的作品,反映的是小人物在大时代中逐梦前行却最终幻灭的悲情人生。

最初,我既为王彩玲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而感动,也为她理想的最终幻灭而悲哀。但随着阅世渐深,见过不少因所谓“怀才不遇”而成天牢骚满腹之人,对应现实,我开始产生一丝疑问:王彩玲们果真是一群空怀才情却始终不遇而被摒弃在社会已经固化的上升通道之外的无名牺牲者吗?

或者说,他们献祭式的艺术追寻道路真的是值得肯定和颂扬的吗?

01他们所谓的才华也许只不过是一种建立在主观角度上的盲目认知

小时的大院邻居里有个叫贺音的女孩。之所以对她印象深刻,是因为儿时的她着实出众,既聪明活泼又能歌善舞,无论是影视剧中的什么角色,她只要一模仿无不形神兼具。大家平时都开玩笑叫她小明星,而她也总是一副踌躇满志的跃然神态。

后来我家搬离了原先的大院,几年前在街上遇到一位老邻居,谈起院里人事,最令我惊讶的是贺音竟然进了精神病院。原来,长大后的她一心要当演员做明星,年年都去北京参加艺考。不过遗憾的是,每次都是榜上无名。

要是换做别人三五年下来恐怕也就心灰意冷改弦更张了,但贺音偏偏就认准自己“天生就是块当演员的料儿”,之所以屡次落榜只因世人无眼不识珠玉。所以每一次的落榜对她来说既是挫败打击,却又同时反作用激发出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雄心斗志。每次缓过精神之后便再一次整装待发,坚信只要不抛弃不放弃,就终有一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如此逐渐形成恶性循环,脑子开始不对劲起来,走进了再也出不来的死胡同,直至最终成为一名偏执型精神病患者。父母在时尚有依靠,待父母过世之后兄长便只有将她送进了精神病院。

听完邻居的话,想到当年那个聪颖外露的小女孩如今已成目光呆滞的精神病患者,真不由感慨万分:世上之路千万条,何苦就认准一条注定走不通的绝路而贻误终生了呢?

我无法判断贺音多年痴心不改却始终事与愿违的真正原因究竟是否出于“怀才不遇”,但很大一种可能是她根本就不具备自己所坚信不疑的演艺天赋。但可惜的是,她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始终无法认清或者说干脆拒绝承认这个事实。

著名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人天生就是社会性动物,他的思想、行为或多或少会被他人或社会所影响。而且人不是完全客观的,会倾向于积极地描述和评价自己,做出带有自利色彩的判断。

正因为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你天生就是当演员的料儿”的心理暗示,贺音逐渐对自己产生也许超乎实际的心理定位与预期,从而将一种热情或者说爱好当做自己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天赋,并且不断地自我强化这种认知误区,以至于最终落入难以自拔的心理陷阱。

而《立春》中的几位主人公或多或少也具有同样的心理特征。

王彩玲自认天生拥有一副好嗓子,她对这一点极为自得甚至自负,一心献身歌剧事业。同时,在狭窄的生活范围之内,她也一直是传奇人物般的存在,是被大家公认为总有一天能够唱到北京的潜力股。他们众口一词的赞誉使她陶醉并由此产生错觉:终有一天,自己必会站在众目所瞩、掌声雷动的舞台中央引吭高歌而一展抱负。

可是与光彩夺目的梦想背离的是暗淡无光却无力摆脱的现实。即便拼尽全身力气,用光所有招数,王彩玲依旧圆梦无门,尽管在影片的结尾她理智地接受了平凡的命运,但在生活的打击纷至沓来之时,理想的破灭险些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令她绝望轻生。

其实,王彩玲即便真的有才,但她自视甚高的才能也并不一定就能被更大的范围所认可。因为她毕竟是在一个全无竞争者和参照系的小县城内鹤立鸡群,放到藏龙卧虎、人才济济的首都,她的才艺就一定能够脱颖而出吗?

就像片中的一个情节:激愤的王彩玲在歌剧院那位女领导面前声震屋瓦地唱了一段,也只不过换来一句:“我们院正式演员都没有演出机会,你想都别想!”

也许在她听来,自以为一经开嗓便惊天动地的王彩玲的水平虽然不差,但也没有达到令她动容震惊,以至于不能不鼎力举荐的地步。

还有业余画家黄四宝,他一心报考的中央美院是全国艺术青年心向往之的圣殿,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要知道声乐美术这些艺术门类是很少能够无师自通的,既需要颖悟才情,也需要良师督导;需要开拓眼界交流学习,需要夯时间砸银子……

在多如过江之鲫的各地报考者中,你一个县城绘画爱好者凭什么就觉得自己是其中翘楚?

他的“画家梦”也曾险些毁了他,为了圆梦一意孤行众叛亲离,接连考场失意酒醉大哭痛不欲生。

如果他们不曾认清现实适时转身,而是继续沉溺在华丽的艺术家之梦中迷途难返,可想而知最后等待着他们的也必然是同我的邻居贺音相似的命运。

02自我服务偏差促使人对自己做出高于实际情况的评判而固执己见

那么,在局外人看来一目了然的事实,王彩玲们为何始终视而不见呢?

或者说,他们即便看到也不愿承认,甚至欺骗自己说,一时的挫折并不能否认我就是一个杰出人才的事实,我只不过还没有找到那个一直在等待着我出现的舞台而已。

可怕的是,一旦产生自己是“被选中的”这个无比光丽的幻觉,所有的失败挫折都不足以令他们警醒,反而会因此确立一种“天将降大任”的神圣感,令他们屡败屡战而拒不服输。

这种自我美化的感觉,心理学称之为自我服务偏差,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否定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进行自我知觉。

在心理上产生自我服务偏差的人,在与他人比较时,总是倾向于把自己摆放在更高的位置上,不管是能力、颜值、还是性格、技能等,都会认为自己要高于平均水平。

这种心理上的意识偏差并非只是极个别现象,曾有调查机构进行过一个全国性调查:“在一个百分制的量表上,你会给自己的道德和价值打多少分?”

结果显示:50%的人给自己打分在90分或90分以上,只有11%的人给自己打分在74或74分以下。

所以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夫·巴里所说:“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或种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要强。”

而更需要警惕的是,根据戴维·迈尔斯的研究结果,这种先入为主的信念一旦形成,便会影响你对其他相关信息的知觉,而且很难改变,即使有相反的证据与信息出现,也往往视而不见。

试想一下,一个能自动将所有不利于自我认知的信息统统屏蔽的心理机制会令一个人盲目到何种地步?相信它如果无法成就一个人,那么必然会摧毁掉他。

03有一种人格的成熟叫做换个角度看自己和这个世界

相信看到这里,发觉自己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朋友都会感到悚然警醒。那么,应如何纠正自我服务偏差来避免这种对自己有弊无利的心理误区产生呢?我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看不到任何希望,得不到一丝有益的反馈,在写作这条本来孤寂的道路上,一度我觉得自己再也撑持不下去了……

我曾经愤激浮躁的心绪开始平和下来。

而《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有个观点:跳出思维定式,多角度甚至从相反的角度看人看事,就能够把人从自我服务偏差中拯救出来。

而换个角度看自己,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是自助的第一步。

但清晰地认识与定位自我,并不意味着放弃希望或者随波逐流。欣然接受自我之后,学会另辟蹊径重找路径才是自我认知之后更关键的行动。

同时,我又尝试进行多平台运营,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开通三个平台的原创并接连取得收益。

而更重要的是,我不再着急焦虑,一步步平心静气地实现着自己拟定的行为计划。

这实在不是什么值得自得的成绩,对我而言,这种践行最大的意义在于:正是通过设定力所能及的分解目标,我的写作行为才开始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

有了计划目标,有了希望信心,不再焦躁迷茫,不再愤世嫉俗。现在的我,日日笔耕不辍地做着该做的事情,但和以往不同的是,我已不再孜孜以求着现实的结果。

既不高估自我,也不妄自菲薄,摒弃功利心态,享受奋斗过程,我相信这肯定是一种人格的成熟。

而这种成熟,就叫做换个角度看自己和世界。

我多么庆幸自己没有沉浸在那种自命不凡、坐井观天式的心态中,那注定会将自己的人生导入歧径。

不管身处任何时代与何等境遇,对理想的坚守与不懈求索都应该是一面人性高扬的旗帜。无论为此败得多么狼狈不堪,甚至撞得粉身碎骨,依然值得我们尊重与崇敬。

但这个坚守与求索肯定不应该建立在对自我的一种盲目认知与过高估值之上。

接受和拥抱自己的平凡才是一种非凡的勇气和真正的强大。

电影《立春》:接受并且拥抱自己的平凡才是一种真正的强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