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娱乐 >

五月五,过端午:最有文化的节日

2023-06-22 10:24作者:147小编娱乐 0人已围观

摘要闻一多在其《端午考》《龙的节日》及《端节的历史教育》等文章中,首先提出端午节最早出现之时,实为“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

原标题:五月五,过端午:最有文化的节日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过端午 音乐: 顾可勋 - 甜蜜party-愉悦的轻音乐

端午节安康

“端午节,艳阳照,家家门上插艾蒿。挂丝线,戴香包,娃娃乐得蹦又跳。吃粽子,划龙船,纪念屈原永记牢。”又是一年端午时, 明伦书院祝大家端午节安康!大家过一个有文化气息的端午,带着孩子们切身地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节、午日节、龙舟节等。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节日历史起源

一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战国屈原。梁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但五月五日节俗已见于春秋,《琴操》:“介子推……遂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这比屈原早300多年。

《史记·孟尝君列传》:“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索隐》引《风俗通》:“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孟尝君生于公元前346年,比屈原自杀早了近70年,可见端午节最初并非因为屈原。

闻一多在其《端午考》《龙的节日》及《端节的历史教育》等文章中,首先提出端午节最早出现之时,实为“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是日“龙图腾团族”举行各种祭典,旨在“请龙”与“祭龙”。所谓“龙图腾团族”,就是古代原居于江、浙一带的百越族人。古人相信,“龙”可飞天、下海,掌管降雨,有吉祥之意。端午之出现,原来本为“祭龙”。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端在古代是端头、开始的意思。那么午呢?有些学者说,“午”是“五”的谐音。过去有些地方把端午节也叫重五节,似乎进一步说明,五月的第五日便是端阳节的日子。还有些地方把这一天叫天中节,日本还叫男儿节。与阳有莫大的关系。加上闻一多先生说的龙图腾崇拜的节日之说,我们可以简单地断定这是一个过去人们对天地进行祭祀的日子。

中国古人极其敬畏自然,且道法自然,对天地节气的变化都非常慎重。春节是一个大的节日,与祭祀有关。清明是另一个节日,与中国人的先祖崇拜有关,也是一个祭祀的日子。剩下一些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是另一种对天地大节的敬畏。其中,端午节和重阳节是较有意思的两个节日。

端午节诗歌

端午日赐衣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屈原塔

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乙卯重五诗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

江南靖士

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当日楚王憎逆耳,随将一国殉灵均。

端午日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民间活动

龙舟竞渡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

凤舟

与春节有舞龙也有舞凤一样,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

射柳

北方人民的端午节庆游戏——射柳。据说,这项竞技活动在辽时便已出现,一直延续至清末。

打马球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也是北方端午节的主要经济娱乐活动之一。

“驱除”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

“倒灾葫芦”

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

斗草之戏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

躲端午

躲端午是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

端午雨

端午雨,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

吃粽子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

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吃十二红

高邮等地有吃“十二红”的习俗。十二红指油爆虾、炒红苋菜、咸鸭蛋黄、朱砂豆腐等。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

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

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采茶、制凉茶

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

采药

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

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悬艾叶、菖蒲、蒜头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

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 以僻邪驱瘴。。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

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节,最能表达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之道,其中,“五”,体现的是天道;“午”,体现的是地道;“端”,体现的是人道。

它肩负着历史的厚重,蕴含的智慧仍然启示着今天的我们。

天道阴阳,神圣之“五”

《易经》里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传统文化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之下发展变化的,宇宙间的一切秩序都是阴阳有序运转的结果。

具体来说,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五行又进而产生了万事万物。

古人造出“五”这个字,就是为了表达这种“天道阴阳观”,上下的两横分别表示阳和阴,而中间交叉的“乂”表示阴阳交错,相互作用。

因此,五是天数,代表天道,“天道阴阳,五行为本”。

五又是阳数,所以端午又称“端阳节”。

地道吉凶,恶月之“午”

古人说:“五行之气有偏全,故万物之命有吉凶。”

阴阳二气运行于大地之上,因为时间、空间的不同,就会有偏差,不均衡,所谓“地有刚柔”,地上的万物由于所属“五行”的差异而命运不同。

因此,地之道,有吉有凶。

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记录阴阳之气在一年四季中的运转,由此产生一种历法叫做“干支历”。

端午之所以叫“端午”,是因为这个节日在干支历中,属于“午月”。

午月,是“阴阳转换”的月份,阳气盛极转衰,阴气开始滋生,旺盛的生机突然遭到阴气的侵犯,这就是“凶”!由此午月被认为是“恶月”“毒月”。

五月中有九日是“九毒日”,端午则是“九毒日”的第一个,而且端午还是“杨公忌日”,百事禁忌,什么都不要做。

从气候上来看,五月仲夏,湿热弥漫,人也容易生病,在过去是瘟疫流行的时候。

所以,端午节首先是趋吉避凶、追求安康,其次才是欢乐的佳节良辰!

如果说道家思想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生命哲学,那么道教就是顺天应地、趋吉避凶、保养生命,从而使生命升华的实践修行。

端午节的很多习俗都与道教有关,端午也是道教的“地腊日”。

传说,很早的时候,“端午”这天,龙虎山都会聚集很多恶魔,群魔乱舞,太上老君就派张天师坐镇龙虎山,“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提菖蒲剑,降魔五万五”。

张天师骑着用艾叶扎成的神虎,手拿菖蒲变成的宝剑降妖除魔,从此人们就在端午悬挂艾草、菖蒲,以驱除邪祟。

张天师指的是汉末时五斗米道的创立者张道陵,张道陵在死后被道教徒神话为天师、神仙。

过去还在端午日流行请天师钟馗,钟馗为鬼中之神,在端午日吃鬼,斩灭五毒,祛除百病,他的画像能镇宅,保佑平安。

在道教的观念里,生命是可以提升等级的,人可以修炼成仙,植物动物也可以修炼成人、成妖、成仙。

端午节有饮雄黄酒的习俗,传说是为了让人形的妖怪现出原形,《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就是在端午节喝了雄黄酒,现出蛇身的。

道教还认为,“五月五日,乃续命之辰”,由此产生了小孩子在端午日拴五色线来保安康的习俗。

人道德智,天地之“端”

“端”字的意思:一个是开端,一个是端正。

“午”也是“端”,也是“正”。进入故宫,过了端门就是午门,午饭就是正餐,而午夜就是黑暗正浓的时候。

人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人是天地的灵明,要保持初心,做人要堂堂正正,顶天立地。

人之道,是德行与智慧。儒家的要求就是修成“人道”,做一个大写的“人”。

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将历史中的端午写进文化,与民族记忆共同储存;将记忆里的端午编进民俗,代代相传;将眼下的端午端上餐桌,欢聚成又一个团圆佳节;将心中的端午沉淀为千年的智慧,支撑起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之道……

一辈又一辈人们将历史中的端午写进文化,与民族记忆共同储存;将记忆里的端午编进歌谣,代代相传;将眼下的端午端上餐桌,当成又一个团圆佳节……

有的人不时担忧,如今的节日味渐渐淡去。不过,大家记忆中专属于端午的快乐显得格外宝贵,孩子们如何才能切身地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呢?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何不利用这难得清闲的小长假时光和孩子一起包粽子,讲讲小小粽子中传承的长长故事;

带孩子一起悬艾叶于门窗,说说细枝嫩叶的神奇功效;

与孩子一起观看龙舟比赛,听听孩子深受感染时的想法和感受。

除了这些,还能与孩子一起重新认识端午的活动还有很多,编织节日的五彩绳、诵读经典的诗词甚至一同欣赏一档端午的晚会……亲身体验过方能真实感受节日的魅力。

文化,也正是在这样的言传身受中得以世代相传,无尽延绵……

端午安康

综合自京博国学等平台图文版权归原作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Tags: